定居国外无法照顾父母怎么办,出国永久不回来了父母怎么办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7 21:13:08

当代社会,有一个老龄群体引起舆论的关注。那就是子女留学后定居国外人的父母。

TA们之中大多数是出生在四、五、六十年代,而子女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十年。

TA们中的大多数是工薪阶层或经济条件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为了孩子能小鸡变凤凰,鲤鱼跃龙门,省吃俭用、砸锅卖铁把孩子供到大学毕业,送到国外留学,然后子女就工作并定居在国外了。

当然,留学国外的人,情况比较复杂,也有靠自己的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靠自己打工赚钱熬到学位在手,offer在身的;也有公费visiting scholar等留下不回来的。但TA的根基还是在中国。

毋庸置疑,能考出国,在国外尤其是美西方国家获得学位继续工作并定居下来的,都是社会精英。TA们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有的人也为报效祖国做出贡献。

TA们走的路是父母、社会、个人、时代共同构建的奋斗之路。父母的决定、意见、支持、援助、供养都没有错。孩子有出息,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应该。

问题出在忠孝不能两全,事业家庭不能完美兼顾的现实生活上。

子女定居国外,父母高龄生活在国内的,境况大不相同。有的由孩子出钱住在高档养老院,还算是活的不错;有的是居家过日子子女帮衬雇人照顾,也是较好的状态;有的则是完全靠自己生活,经济上不够宽裕,精神上不快活。

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和做法也有区别。有善良感恩,理解体贴父母,虽不能尽孝床头,但尽可能用自己的方式对父母尽到责任义务的;有因为道德的约束不得不和父母保持联系,勉强履行部分义务的;有丧了良心少了人性,人一阔脸就变,不认爹娘、欺师灭祖、不尽孝道的,或因为利益问题和父母翻脸断绝来往的,但这毕竟是极少数或个案。

父母孤独终老心态不好的,大多数是因为客观现实的无奈。这些人中,大多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到了晚年,孩子不在身边,有的时候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孤独无助的感觉真的不好受。所以会有后悔的念头。觉得千辛万苦付出所有把孩子培养出来,有了成就,还不如那些没有什么大出息但能在身边,有事可以叫得应的。看了电视剧《人世间》,这种感觉会更强烈。

主观上,站在老人的角度看,好像也是这个理儿。但是,“父母在,不远游”的陈旧观念已经被时代淘汰,往大了说,那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出落优秀,报效祖国;往小了说,那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让自己有体面。

换个角度看问题,当父母当初主动或被动支持子女走出国留学这条路的时候,应该已经想到预计到TA们万一不回来,自己怎么样、怎么办了。从父母的责任义务上讲,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也为了自己光宗耀祖,是生育孩子的社会责任。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孩子付出一切,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不计回报,这也是为人父母的觉悟和情操。能从大处着想,就可以走出烦恼,孩子是你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作品,孩子优秀了,这一生就没白忙活,想开了,无论远在天边的孩子怎么对你,心态都会安宁。做定居异国的优秀的卓越的子女的父母的确不容易,但也有得必有失,老天不会让你太完美,什么都想要都拥有。

子女在外国的老年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现实,过好自己。实事求是的和子女一起规划好自己的当下和未来。子女实在一点也靠不住的,自己能行动自由的,靠自己,生活总是没问题。到最后阶段,车到山前必有路,听天由命也能熬到死。

子女在国外的,也要重视亲情。西方人也有自己浓厚的家庭观念。智能互联网时代,已经有很多帮助儿女关心照顾孝敬父母的办法和途径。距离是问题但不是对父母不孝或不沟通交流与冷漠对待的理由。更不要太自私,跟父母讲人权,讲自由,说自己不信奉国内给父母养老那一套,可需要父母出钱出力的时候,又希望遵循国内的传统,让父母给你掏心掏肺,变成白眼狼。你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是自己的造化和修行,是给自己做的,是给自己积累福报。

由此也引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要使父母自己的结局不是和孩子一拍两散的晚景凄凉,从小就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格,而不是只注重抓孩子的学习成绩。根子坏不了,西方的坏理念也洗脑不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