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大概是我骨子里携带的基因
在我小的时候,跟着农村的姥姥姥爷长大,家里很多物品都是自己做的,比如割草买菜的藤条篮子,身上穿的棉袄鞋子,还有用来玩的沙包毽子。只要是能做的,肯定就不买,因为没钱呗!所以,我一直觉得手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后来我一步一步离开家乡到了北京上大学,然后留在这里工作生活,物质条件越来越好,需要什么都可以买的到,再加上后来有了网络购物就更加便捷,买买买成了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我也把“手作”这件事抛诸脑后了,直到我生了娃……
买来的小娃的衣服经常看着漂亮,但有时这里勒了,有时那里又松了,还有时衣长和袖长不成比例。总之为了让娃穿着舒适,我和妈妈就会对衣服进行一些拆拆改改。通过我们的手作,也让娃享受了“私人定制”级别的衣服。
再后来,女儿2岁时进入了芭学园——一个特别推崇手作的幼儿园,那里的教室环境大部分都是老师们的手作:木头做的小房子、手工打磨的动物玩具、缝出来的娃娃穿着钩针的衣服、染出的纱……我迈进教室的瞬间,就觉得找到了归属感。
成为芭学园的家长,就要被迫营业,因为不管是家长会还是平时的活动,家长们都需要做各种各样的手工。慢慢地,我们由被迫营业变成了自己上瘾,全家都进入了手工的坑。
这些年我和孩子们一起做的过家家玩具们
02 拥有无限热情的手工一家,
都忙着做什么
也就是在大女儿上幼儿园的这个阶段,我们全家轰轰烈烈地发展了手工运动。女儿自不必说,除了在幼儿园里会跟着老师做手工,回家也不闲着,经常鼓捣各种小手工。
我先是学了做布娃娃,做的两个娃娃从大女儿手里,传递到二女儿手里,现在老二都还在玩。
我做的布娃娃会不会成为我家的“传家宝”
我不再满足于做布娃娃的时候,开始动起了给女儿做衣服的心思,于是购置了缝纫机,开始自己琢磨做衣服。这一做就不可收拾,越做越上瘾。
爸爸呢,也是我们家手工入坑很深的一位成员了,而且爸爸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所以比起其他材料,他更喜欢木头的材质,觉得木头质地朴素、易于加工,所以他主要在木工领域大展拳脚,既做家里的大件,比如木桌子、木头收纳洞洞板,也给孩子们做木头的小玩具,还有幼儿园戏剧节时要用的各种道具。
孩子的衣服以及玩的布娃娃是妈妈牌,而家里用的以及孩子的木头玩具则是爸爸牌
所以通常这样的场景在我家是日常:
我画图、裁剪布料、缝纫机咔哒咔哒,女儿就在一旁缝不织布的小包或织围巾;爸爸标线、锯木头、砂纸打磨擦擦擦,女儿就用余下的木料搭积木或是锯自己的小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