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终于不必再为蒿而惑了。
为蒿而惑,始于《诗经》。《诗经·小雅·蓼莪》写思母,中有一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中将“莪”比喻成母亲,以及子女对母亲的依赖和眷恋。
翻译说,“莪”即抱娘蒿,抱根丛生,很像几岁的孩童粘着父母的情状。
我在网上搜索“抱娘蒿”,百度百科说,抱娘蒿即麦蒿,米蒿,播娘蒿,配的是播娘蒿的图片。(下图为播娘蒿)
播娘蒿我是认得的。我们这里常见的田间杂草,俗名“麦蒿子”。
于是很久以来,我都认为莪就是播娘蒿。但每次看到播娘蒿,我都深深地怀疑抱娘蒿,并不是播娘蒿,不是麦蒿,麦蒿并不是莪蒿。
抱娘蒿之所以叫抱娘蒿,是因为抱娘蒿抱根丛生,元代文学家王磐《野菜谱》中有这样一首民谣:“抱娘蒿,结得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放。”
但麦蒿并不抱根丛生,而是直根,上面有很多短须,茎也是一根主茎。我多次拔起一棵麦蒿观察,没有一棵麦蒿是抱根丛生的。无论是嫩苗,还是开花的。
为了求证,我在网上用多个软件进行了各种搜索,给出的信息仍然混乱,配图不对,名称不对等等,所有的信息总结起来,都是这样的结论:莪,就是抱娘蒿。抱娘蒿就是播娘蒿。播娘蒿就是米米蒿,麦蒿。抱根丛生。
我问了几个植物爱好者,他们也感到了混乱。也说不清播娘蒿,为什么不是抱根丛生。
是播娘蒿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有一天,我在田野里逡巡的时候,看到一棵茵陈蒿,俗称“老鼠爪”,是一味治疗肝炎的中药,小时候常常在初春采了晒干去卖。茵陈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老杆枯了,却不倒,第二年嫩苗从根部新发出来,围绕着老茎,形成一种独特的植物现象——干枯的老茎叫陈,新生的嫩苗叫茵,所以叫茵陈。
眼前这棵茵陈,几根老茎已干枯,根部生出一丛嫩苗,我拔起来,嗅它的香气。茵陈蒿很香,一棵棵嫩苗抱根丛生,我蓦然惊悟:“茵陈蒿,就是莪。茵陈蒿才是抱娘蒿!”(下图为抱根丛生的茵陈)
从怀疑到求证到解惑,我以一己之力,纠正了之前获得的所有错误信息,那一刻的欣喜,是积年疑滞,豁然雾解的快乐。
茵陈蒿与麦蒿相比,实在差得太大,它们根本是两个物种。茵陈蒿是多年生草本,是菊科植物;麦蒿是一年生草本,是十字花科植物。为什么把麦蒿叫成抱娘蒿、播娘蒿,我觉得没有任何依据,可能是一种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