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潮汕人,不少人也常把淮山和姜薯混淆。姜薯是潮汕特产,只有在潮阳和惠来的部分滨海地区的山地种植。其中,最出名的是潮阳河溪镇上坑姜薯。上坑姜薯皮薄光滑,薯大肉白,肉质滑脆。
姜薯与淮山植物形态极为相似,以块茎供食用或药用,但姜薯的块头比起淮山来要小得多,也就巴掌大的长度。一般农贸市场卖的都是削皮的,为保鲜要放置在清水中浸泡,姜薯黏性很高,握在手里像抓住鳝鱼一般滑溜,所以若是自己在家里削皮是一件颇为费劲的活。
姜薯不同于一般的食物,过去往往要逢特殊的日子才有得吃,它是寄托了美好愿望等有实质内容的食材。潮汕人特别是潮阳人看重姜薯,除夕年夜饭都要以一道姜薯甜汤来清理大鱼大肉之后的油腻,也代表了新年开始要“甜甜美美”。过新年亲朋登门拜年,主人也会备好姜薯甜汤招待,以示对来客的敬重和祝愿。过去,新娘过门第二天早晨,也要吃甜薯汤。姜薯汤,在潮汕人的心目中不只是一般的甜品,它有特定的寓意,象征着甜蜜、美满,也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做姜薯甜汤也有技巧。要把姜薯削成薄片,水煮开了再放薯片,煮一会见薯片微微卷曲即成,吃起来清香爽脆,像我这种不喜甜食的人也不会拒绝,怕太甜少下糖就行。
在有些讲究的传统习俗中,甜汤里还会加上煮熟的鸡蛋或鹌鹑蛋(在家做可下鸡蛋,做成蛋汤),按照潮阳民间习俗,这碗姜薯汤是却之不恭的,多少都得吃点,表示对主人热情的谢意。记得在潮阳,有一次回乡,到几家亲戚家拜访,不曾想,一早上竟吃了四碗姜薯汤、六个甜鸡蛋。
姜薯也常被“糕烧”,切成薯块,加白糖和猪油用文火慢煮而成,也有与芋头同煮变成“姜薯芋”。再就是把姜薯在特制的磨钵磨成薯泥,因姜薯松脆,磨后还存有粒状,适应烹煮姜薯丸。而把姜薯蒸熟后捣起成泥,拌上糖,则可以做成桃、杏等形状,称为姜薯粿,常见于寿宴、喜宴。另外,姜薯也被用于入菜,切成小块作为肉类配料,也别有一番滋味。
但就个人的看法,除了做甜汤,姜薯其它的做法都难以体现姜薯本身的特点和特色,让人感觉它往往是作为别的食材的替身。常言道: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是痛苦的。而存在于别的食材的背影中也是让人遗憾的。它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美娘想食乌豆干,
又要想食海底鳗,
想食葡萄姜薯汤,
想食青梅槌白糖。
潮汕民谣《美娘》的唱词正证明了姜薯甜汤在潮汕甜汤中的江湖地位。据了解,姜薯还有一定的食疗作用,有温肺益肝、健脾和胃、养颜护肤等功效。
在潮阳,过去,番客(一般指海外乡亲)回家省亲,一进门亲戚就会端上一碗早已备好的姜薯甜汤,姜薯里的鸡蛋还有专门染成红色的。这成为接风洗尘的一种固定模式。姜薯甜汤由此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一种特定形式的食物,特定的寓意不言而喻!
姜薯甜汤的美好寓意和独特口感常常会成为在外乡亲、特别是海外乡亲的深刻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味觉上的记忆非但不会淡化,甚至反而变得刻骨铭心。它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被猛然激活,在味蕾和大脑的循环系统中激荡澎湃地游走,让人既兴奋又无奈,让人既快乐又忧伤,那是怎样的一种深入骨髓的味道——那正是乡愁的味道!其实,它已经超越了食材本身的味道。
一碗姜薯汤不足解乡愁,但许多乡亲还是常常会让亲人捎带姜薯回去。乡愁往往会寄托在实物也包括食物之上,即使是我们眼中最平常的东西——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罗大佑《乡愁四韵》
来源:海滨邹鲁是海阳 文/陈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