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改后金为清以后,立志要建立一个像中原王朝一样的国度,与中原王朝平分秋色。
随后,清军进入山海关,成功取代明朝,成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这一野心逐渐被顺治、康熙等帝王追求成为现实。
而想要实现这一切,除去中央集权统治的基本方针之外,基层职能的安排与划分,自然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那么清朝年间的一千三百多个县之中,究竟有多少正式编制?清朝各个等级的职官,又相当于现如今什么样的岗位?彼时的“公务员”们,大概都做着什么样的工作?
想要了解这一切,首先应该清楚的一点是,清朝每个县的等级并不相同,政务繁简也各不相同,见一叶而知秋,显然是行不通的。
县级正式编制清朝的县,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即大县、中县、小县。除此以外,因地理位置的不同,即便是同一等级的县,其等级配置也会有差异。哪怕官员的职务相同,见面也会有尊卑之分。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偏远地区的官员到了京城以后,除去封疆大吏之外,还真得老老实实地站在京官身后,毕竟天子脚下,才是真正的权力中心。
至于清朝县级编制,往往有县丞、教谕、训导、主簿、巡检等主要官员,其他的则属于不太重要的底层配置。
就主要官员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每个县几乎都差不多,而像人们在相关资料中常见的官差、衙役等等,都隶属其中。
因县有大小之分,以及需求不一样,这类底层人员的配置数量,也会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区的县,也因发展需求的差异,底层配置人员也有差异。像一些闸官、河泊所官、僧会司、道会司等等,自然也会有一定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