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馓子》是传统油炸面食,古称“寒具”,是寒食节食品,约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大诗人苏东坡在《寒具诗》中写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数语,勾画出“馓子”色艳、酥香、细匀的特点,其中“寒具”就是古代馓子的别称。
馓子制作流程和用料都很讲究, 阜阳地处物产丰富淮河沿岸,盛产做撒子用的选优质小麦粉,食用油和芝麻。进入腊月勤快的主妇就要张罗炸馓子了,“炸撒子”是个技术和体力相结合的活:从和面、分剂子到搓条、下锅炸,都需要通力合作,通常是亲戚或邻居之间相互帮忙,手巧的妇女全部上阵。
手工和好面,搓成粗条盘在盆里,一根光滑均匀的面条被盘成数层放在油盆里__饧发。把饧好的面一圈一圈缠在手上,再用长筷子两头一撑,变成带弧度且对称的两排长面条。“滋啦”一声滑入锅中,稍炸后,将筷子合并按压使之成为扇状,直炸到馓子颜色变黄;经高温炸过的面,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金黄透亮,脆而不焦。
炸馓子时,要一人烧火、一人用长筷子接过拉好的面下入油锅中炸,火的大小要控制好,火候决定着油锅中馓子的色泽和味道,整个过程需要默契配合。
刚炸好的热馓子还吃不得,要快速取出控油、通风、晾凉,才能香酥好吃。不过,总有调皮的孩子溜进厨房,拿一把馓子与小伙伴们“嘎巴嘎巴”地尝鲜。
一番忙碌后,炸好的馓子整齐码好,放入干净的纸箱或缸里,再用塑料布包起来存储,防止受潮,撒子不焦脆就不香了。
馓子吃法也多样,可干吃、可炒菜、烧汤,包素水饺、素包子。 界首民间还有用馓子泡苦楝子,治疗小儿小便不通;产后的妇女,月子里用延胡索、红糖泡馓子喝,有利于散腹中之瘀。
“炸撒子过大年”是界首流传已久的习俗,过年时家家离不开馓子,年末岁尾到谁家里去,总有大把大把地撒子吃,炸馓子也是老家最大的年味。
作者:燕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