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鸡陇县新集川乡,大西北的梯田风光。 摄影/左雪兰
最先开发利用这块宝地的,是迁徙至此的周人。
3000多年前,原本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周人,几经辗转,在古公亶(dǎn)父的率领下第三次南迁至陕西岐山(今宝鸡岐山县)一带,立国为周。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认为自己是“农神”后稷子孙的周人发挥特长,将沃野化作万亩良田,迅速壮大,时至今日,在岐山脚下,依然有一块高高隆起的周原遗址。

▲ 宝鸡市及周边地理形势图。制图/monk
仓禀的充足,使得周人拥有了与商王朝东西对峙的底气,也让他们打造青铜器的技术走向巅峰——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无论是内部的祭祀,还是对外的战争,都需要用青铜器上的铭文来简要记述。等到周人迁都到丰、镐二京(在今西安户县),这些古拙的青铜器大部分都被埋藏在了宝鸡的地下。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毛公鼎。 摄影/动脉影
今天的宝鸡被称为“青铜器之乡”。毕竟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无论走到哪都是“镇馆之宝”的存在——除了刻有“宅兹中国”的何尊,还有国家博物馆里的虢季子白盘和大盂鼎,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散氏盘和毛公鼎,上海博物院里的大克鼎……以至于有学者断言:
“世界上凡是有博物馆的地方,就有宝鸡青铜器”
然而周人对于宝鸡这片土地的开发,只能算是处于“青铜时代”。在此之后,关中平原风云激荡,宝鸡的“咽喉地位”和“粮仓属性”越发显得重要。

▲ 刻有“宅兹中国”的青铜器何尊。 摄影/动脉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