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生活》是超级讽刺文,强要幻想出一片完美场景来,我有个做时尚编辑的朋友感叹说,许多底层编辑就在重复类似的生活:吃着馒头凉水,聊着熊掌燕窝。
且说男主角当时想吃的,就要来碗“龙虎斗”,可是他也不知道龙虎斗究竟是蛇 猫还是蛙 鳝鱼。
我小时候一直疑惑,蛇有啥好吃,至于如此紧俏?后来和人讨论的结果,古代岭南庄田不丰,谷物难长,动物倒多,所以拿蛇来吃,也算补充蛋白质。广东有蛇粥,有蛇火锅,有蛇羹,但蛇羹里蛇缕缕如丝,和鸡丝味道相似,吃之前还颇有仪式,要服一枚蛇胆,以示“咱这是货真价实”。在小说里,幻想中的龙虎斗和现实中的白菜堆,恰成对比。
据说以前食品供应不发达时,北方许多所在,为了过冬囤白菜,得想尽办法,蔬菜稀罕,有“洞子货”的黄瓜都要引为一宝。白菜和萝卜是平民百姓一宝。冰清玉洁的外貌,吃来也轻脆爽口,怎么做都好吃。而且性格平易好调理。最简单的,拿来涮锅子,蘸点蒜泥香油或芝麻酱都能吃,还能解羊肉之腻;最后吃不完,还能做芥末墩儿。
《伤逝》是文艺男青年和文艺女青年的现实生活写照,到最后子君终于心力交瘁而去,留给了涓生“盐、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再怎么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终究也得柴米油盐。让我感兴趣的倒是“干辣椒”这三个字。我去贵州、川中、江西,都见过对干辣椒爱若珍宝的。但浙江以至于江南,干辣椒就少见些。当然鲁迅先生爱吃辣天下闻名,这里大概把自己代进去了。
电影《伤逝》剧照
《孤独者》里,孤独的魏连殳颇落寞时,迅哥儿买了烧酒、花生米和两个熏鱼头去看他。我不太敢确认熏鱼头是哪种,因为熏法似乎各地有不同。我故乡的熏鱼,是用酒和酱油把鱼腌过。等鱼腌透入味,再油炸之,另加调味料。鱼熏完后酥脆香浓,炸的火候大些,可以和脆鳝媲美。
《在酒楼上》,被有些人认为是“最富鲁迅气氛”的一个小说。我私人以为结尾“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极有美感。按整体的清冷氛围,加了吕纬甫彷徨地自述,令人不胜凄凉。
全文里唯一暖和些的,也只有这几个菜:先是“一斤绍酒”,此后是“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以及“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
油豆腐是油炸过的豆腐,再经水煮。豆腐油炸后外酥内嫩,口感极妙,内里会结丝一样绵软透空的感觉。因为中空,所以汤煮、酿肉都好。小说里的吃法是煮过,再加辣酱。鲁迅先生之爱吃辣,可见一斑。而且他老人家口味颇重,感叹辣酱淡薄,“本来S城的人是不懂吃辣的”。
青鱼干,我故乡过年时家里会自制,取“年年有余”的口彩。青鱼剖了,扎几个孔,用盐腌了,鱼头尾另剁了炖汤。我听说有手艺好的人家,可以把青鱼用酒酿(四川所谓醪糟)、酱油等腌糟再吃。小说里这里大概是普通青鱼干,可以空口吃来下酒,也可以蒸透了吃。
这一席菜上来后,小说所谓“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那意思是,除了煮油豆腐加辣酱,其他菜大概都属冷菜。本来小说格调清冷,的确也只适合配这些菜。如果上一大碗冰糖肘子、红烧鲫鱼、糖醋排骨,则小说的落寞调子,就会被破坏了。这样黄酒、煮豆腐和几样绍兴腌制冷下酒菜,倒和林冲风雪山神庙的冷牛肉相似。你依然能感到寒意,但不至于觉得人间冷绝。
本来冬天饮食,便是如此。吃麻辣火锅到大汗淋漓,浑忘了今夕何夕的时候,毕竟太少太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也就和《在酒楼上》一样,独自一人一点点地啜烫茶热酒。能如小说中这样,在江南这清寒浸肤而不入骨的冬季,凑出一点暖意,也就差不多了。
综合|《这本书好吃吗》、凤凰网读书
来源: 语文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