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之前从一位茶友那,听来关于“茶引子”的说法。
按照寻常方法,用玻璃杯或大茶缸泡茶时,茶水大多做不到一口气喝完。
剩下在底部的残茶,没一会就凉透了。
更是让人提不起喝茶兴趣。
遇到这种状况,多数人会选择,重新掺入沸水。
一来,调节水温。
借助滚烫的沸水温度,冷热相加。
片刻之间,就能得出一杯温度适口的热乎乎茶汤。
二来,调整浓度。
闷在底部的剩余茶汤,若是没有茶水分离的条件,浸泡时间长了,难免会将茶水闷得很浓。
重新加入清水稀释,能让这杯残茶浓汤重新迎来“第二春”。
再次尝入口中,不至于喝到过分浓重的茶味。
李义山的名篇里,写过这样一句话,“留得残荷听雨声”。
用杯子泡茶时,留下少量残茶,还能发挥引导作用。
重新续上热水泡茶,不至于让第二杯泡出来的茶味过淡。
一前一后两杯茶汤之间,不至于出现过大差距,实现平缓过渡。
照这么看,用玻璃杯泡茶时,参考个人喝茶习惯,适当留点底汤无可厚非。
但盖碗泡茶,情况截然相反。
现代众多茶具里,白瓷盖碗扮演的是“冲泡茶器”角色,出汤利落,便于快速实现茶水分离。
盖碗泡茶,茶汤倒出务必“求尽”,不宜拖泥带水。
彻底沥干底部剩余的少量茶水,才不至于干扰下一道泡出来的茶汤滋味。
细品慢啜,完整感受一泡好茶的风味变化。
然而,对比过玻璃杯泡、盖碗冲泡之后,再看煮茶。
冬天煮老白茶时,要不要留底汤?情况还得另说。
在这个话题上,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正反两方之间,问题出发点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