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话里,“糗”的意思是极黏成坨。面条糗了没法吃,糗糕却无人不爱
这些菜式材料易得、工艺精巧有度、分量厚实、口味咸鲜,无一不是鲁菜最显著的特色。
因此,博山菜在山东人缘极好,人们甚至把鲁菜的根源,导向了博山菜。
有人说扒肘子是博山菜,有人说黄焖鸡是博山菜,还可能有爆炒腰花、拔丝地瓜……是真是假,当然早已无从稽考了。
但在2016年,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经过考察后,还是认定了博山为“中国鲁菜发源地”。
这一说法,确实存在靠谱的人文历史条件。
博山东南八陡镇,地下有煤矿,煤炭业自唐代开始发展,在宋元时期兴盛。
丰富的产量、煤炭的普及度,为烹饪手法的进步提供了条件:
别处灶台里,烧的还是湿柴干草,三下两下点不着,博山人已经通过煤炭精确控制火候,开始爆炒一切了。
煤炭的兴起,也促成了唐宋时期琉璃、陶瓷产业兴旺发达,经久不衰。
今天,博山菜还有一道“琉璃地瓜”,与拔丝地瓜很像,将地瓜切块炸熟后装盘,浇上早已熬好的糖汁,色泽晶莹,犹如琉璃。
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城镇繁荣,饮食自然发达,加以地区间的不断交流,博山菜开始日渐成熟。
曾有传说,康熙帝的老师,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回到博山老家时,把不少宫廷菜做法带了回来。
这当然真假难辨,不过,故宫宫廷学专家苑洪琪老师,确实曾在《御茶膳房·膳底档》看到过一道菜:
用香芹、蘑菇、笋丁、莲子、红枣、苡仁等原料放进油炸豆腐中,因为豆腐呈盒状,里面装着多种原料的馅儿,看上去很像古代妇女梳妆的镜厢,因此得名厢子豆腐。
这道与博山豆腐箱颇为相似的“厢子豆腐”,曾在乾隆帝膳单中出现过多次——
可能,他就是博山菜圈过的最大牌的粉。
博山菜品质的提高,一大部分源于博山男人的特殊。
博山男人喜欢老老实实在家做饭……
其原因,不外乎一个字:馋。
博山男人的馋,是有历史渊源的。上世纪20年代,外国纸烟传入中国,琉璃烟嘴一时成了抢手货,博山造烟嘴的炉匠们,也跟着发了。
当时有位老中医李茂亭,作了首歌谣《炉匠碰碑》,调侃这伙“暴发户”:
先上永盛馆,聚乐村饭庄,伸伸大拇指,就是有大洋,先要四独盘,行件要六样:海参烧锅肘,大盘豆腐箱,十条银丝卷,干饭嫌冰凉,下上几碗面,来碗鸡丝汤……
有钱就吃,而且是花样翻新,挑好的吃,其馋可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