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面真能点燃,是因为水分甩得够干,油够重。
当地人是这么夸下海口的:「吃过宜宾面,天下再无面。」
明清时,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都要在宜宾歇脚换乘,也催生了码头文化的繁荣。在宜宾的挑夫、纤夫江湖里,燃面是早餐唯一的政治正确。
燃,是指面重油重辣,吃起来像一团火。水叶子面(碱面)煮开甩干,淋上熟菜籽油、芝麻油、辣子,加些基本调料和碎米芽菜,拌开即可。浇头丰富,味道不输重庆小面。
遵义丨豆花面▲ 豆花面
云贵川人民都相当热衷吃豆花。面对豆花与面条的朴素寡淡,一碟西南辣味蘸水瞬间就能令其热烈丰满起来。
豆花面,是和稀豆粉类似充满想象力的组合。豆浆做汤底,扁宽面还得搭一块豆花;另起一碗,是用肉汤、肉末、薄荷配成的蘸水。滑嫩的豆花、筋道的面、香醇的豆浆,都在油辣鲜香的蘸水里得到了升华。
吃的时候像过桥,吃一口蘸一口,把辣子撒进白汤里,那叫毁了美感。
梅州丨客家腌面▲ 客家腌面
腌,其实是客家人沿用古汉语中搅拌的意思。拖家带口奔向南方的客家人,仍然延续着中原的古老传统。
碗里早早备了熬好的鱼露,手擀碱水细面烧开,撒一把炸成金黄的蒜末、淋一勺现炸的热葱油即可。
在热油的激发之下,鱼露、面条、葱油、蒜末、肉末等各种调料都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别急,夹起面条拌开了,面条挂上了佐料,才算完美。
▲ 阿能面
阿能面,倒不是一种面条的种类。而是阿能师傅这个人,把面条做的深得桐乡人心,以至于桐乡大小面馆,基本都要挂上阿能、阿能徒弟的名头闯荡。据不完全统计,有大大小小2300多家阿能面。
大体样貌还是江南面。用本地细面,佐以黑鱼、腰花、鳝丝、大排等浇头,加上咸鲜脆嫩的桐乡咸菜,一锅一烧,煮的汤汁收紧,略过面条。
台州丨姜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