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内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并逐渐流传了下来。
这是一个故事,也说明一个问题:山萸肉是治疗颈椎病的好药。当然,既然是传说,可信度就打折扣,只能当做一个故事来听。通过这个故事能够记住一个中药,能够简单了解山茱萸的作用即可。山茱萸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这个药是果实入药,看看图片上的红红的果实,第一眼像极了枸杞子,其实不是的。山茱萸和枸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结的果子,枸杞子和山茱萸的产地等差别很大。
山茱萸的成熟干燥果实,去核后即为名贵药材山芋肉。果药入药,为收敛性补血剂及强壮剂;可健胃、补肝肾、治贫血、腰痛、神经及心脏衰弱等症。其性味酸涩、入肝、肾经。酸涩收敛,有滋肝补肾、固肾涩精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眩晕耳鸣之症。
著名中医大家,张锡纯善用山茱萸,他认为山萸肉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其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本经》谓其逐寒湿痹也。其核与肉之性相反,用时务须将核去净。近阅医报有言核味涩,性亦主收敛,服之恒使小便不利,椎破尝之,果有有涩味者,其说或可信。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又肝与胆,脏腑相依,胆为少阳,有病主寒热往来;肝为厥阴。虚极亦为寒热往来,为有寒热,故多出汗。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
更大的惊喜是,山萸肉是一种最为常用的中药,著名方剂六味地黄丸中就有山萸肉,而且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药物。六味地黄丸中有三补三泻,其中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
我们老家是山萸肉产地,在野地里和山坡上有好多这个。我们那里人称山萸肉为酸枣,因为这东西真的很酸呀。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