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课后又多了一项任务,她的生活更加繁忙更辛苦了,姚佳韵的家人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旁敲侧击地问她在做什么,想劝劝孩子不用事事争第一。
但看到姚佳韵在讲述自己读到的文献和初步设想时,那眉飞色舞的样子,家人们都决定鼎力支持她。
在研究的路上,她也不是一个人。
伙伴汪郁雯对她的研究很感兴趣,也加入了她,和姚佳韵一起搜集资料,一起讨论,学术道路上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何等幸运的事情!
终于,她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方向:
中国人都相信,“一物降一物”,这塑料,也会有自己的“天敌”。
或许,微生物能够帮忙降解塑料!只要选择正确的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一切都将成为可能!
想到这个点子后,二人欣喜若狂。
但她们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微小的想法,未来的路还很长。
虽知道这个想法只有一个雏形,但姚佳韵和汪郁雯商量过后,还是决定大胆地给哥伦比亚大学写信。
她们想:术业有专攻,如果有研究这方面的科学家能接手,做实验,最后有了重大发现,让我们的想法从理念走向应用,那该有多好!
那时候,她们还没有自己做研究的野心。
于是,两个年轻女孩的措辞简洁又诚恳,并附上了自己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尽管只是一些文献综述,但叙述却十分严谨,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她们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
令她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林赛博士仔细读了她们的研究,十分惊诧,又很好奇。从事多年科研的直觉告诉他:这个想法,是有未来的!而这样的想法来自两位高中生,更是让他惊喜。
于是林赛博士给二人回信:“你们关于微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很有趣。如果想要继续探索,哥伦比亚大学愿意提供实验室和实验器材,尽力给予支持。盼望你们的到来。”
姚佳韵收到了回信,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两个女孩子马上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抓住这次机会。
于是,她们在仅仅十七八岁的年纪,就得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的使用权限,甚至有林赛博士带的两位研究生做她们的“助手”。
别的青少年都在享受着大好年华,忙着出游、打游戏、恋爱,挥洒着荷尔蒙,姚佳韵和汪郁雯却一下课就赶到哥伦比亚大学,周末和假期也都泡在实验室里,和各种细菌、培养皿、显微镜打交道,有时甚至会待到深夜。
别的朋友好奇又敬畏,问:“你们不觉得一直做实验枯燥无聊吗?”
姚佳韵总是笑着回答:“做实验是最有趣的了!而且我们的实验以后会改变世界,造福人类!不信?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她对科学的热爱到达了痴迷的程度,也有着充足的自信,这样的热情感染了周围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