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11年,饱经苦难的人民等来了辛亥革命。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各地,人们纷纷举起义旗,反抗清王朝的统治,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在这一刻轰然倒塌。
尽管辛亥革命最后并没有取得预想之中的成功,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对于中国社会的解放。
当革命发生时,天安门广场的地位也产生了变化,从前,这里属于皇帝,而现在,中国已经不存在皇帝了。
从1911年开始,民国政府就计划对天安门广场进行改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要把天安门广场从过去的森森皇城,变成一个平民百姓可以踏足的场所。
破旧立新这是一次真正的革新,而到1914年,这个计划正式启动,负责工程建造的是当时北洋政府的朱启钤。
朱启钤
朱启钤颇有建设性的拆除了天安门广场前方的千步廊,将之改造为沥青路。如此一来,人民进入这里,再也不用受任何的阻拦。
因为天安门广场绝佳的中心位置,所以经过改造之后,这里很快成为了北京城人民游玩庆祝的场所。
当然,那个时候依旧是乱世,所以,在这一时期,天安门广场上发生的庆祝活动比较少,反而抗议示威的活动更多。
比如说,人们所熟知的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天安广场就是活动中心之一,学生们在这里,呐喊出了自己救国救民的壮志。
之后,还有无数的爱国示威运动在天安门广场上演,只是这些活动,绝大多数都遭到了军阀的残酷镇压。但是,人们的爱国之情是挡不住的。
转眼间,时间又来到1928年,这一年,天安门广场终于有了一次正式的庆典,是为了庆祝北伐战争的胜利。
自民国以来,北伐战争是少有的几次大捷,人们从胜利之中看到了希望。
于是,千千万万北平市民涌上天安门广场,载歌载舞,欢欣雀跃。
这一年的八月份,激动的人群将孙中山先生的遗像挂上天安门城楼。
可人们没想到,眼前的胜利只是表象。很快,中华大地再次陷入混乱,天安门广场也许久没有再举办过像样的庆祝仪式。
更糟糕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也变得岌岌可危。
而国民政府不思进取,甚至想着和日本人求和,这彻底点燃了人们怒火。
1935年,大批学生再一次冲上天安门广场,要求国民党立刻团结全国的力量,一致抗战。
但是,人们的愤怒再一次被忽略了,国民党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国家危难面前,他们表现得反而越来越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