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无疑是朱元璋皇位继承的第一人选。然而朱标却不幸英年早逝。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而这一举措,也直接引发了后来的“靖难之役”,给大明帝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朱标剧照)
既然如此,当初朱元璋为什么不直接传位给朱棣,而要隔代传位朱允炆呢?
有人可能会说,朱元璋这样做,是因为他奉行“嫡长子制”。
但是,朱允炆其实并不是“嫡长子”,而只是“嫡长孙”,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啊。
再说了,朱元璋后来在《皇明祖训》中还特别强调:“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既然朱元璋自己就认可“兄终弟及”,朱标去世后,他为何不立朱棣为太子呢?
可能又有人会说,朱元璋不是后面还有一句“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吗?朱标是“庶母所生”。
关于朱棣是不是马皇后所生,这成为后世一直猜测不断的话题。在明朝的官方史料中,明确记载朱棣是马皇后所生。我认为,朱棣究竟是谁生的,在朱棣当皇帝之前,肯定就已经非常明确了,朱棣造假的可能性是极小的。民间的一些传说,显然不足为信。
也就是说,朱棣其实是嫡子,是满足“兄终弟及”的条件的。
还可能有人会说,朱允炆聪明,朱元璋更喜欢他。
朱元璋作为一个爷爷,喜欢孙子,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朱允炆聪明,讨朱元璋喜爱,这也不是问题。但是,在选择皇位上,朱元璋肯定不会特别考虑情感因素。至于聪明,其实并不是朱元璋的首选,他并不是一个喜欢“聪明人”的人。至少在考虑储君问题上,他不会把“聪明”作为第一选择。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把什么作为第一选择呢?
其实他在教育朱标的时候,就给出了答案。
朱标是一份非常仁厚的人,这一点,让朱元璋非常不满,《名山藏》记载,为此,朱元璋还多次追打朱标。有一次,甚至用“拔刺”的举动,来向朱标表明,当皇帝最重要的,就是要*伐果断。
而作为“*伐果断”这种性格,朱棣显然是最佳选择,因为朱棣就是一个冷血嗜*之人,和朱元璋的性格是极为相像的。
既然朱棣的性格与朱元璋极为相像,为何朱元璋不选择朱棣,反而选择并不具备这种品质的朱允炆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朱元璋心里思考的问题。
在朱元璋的心中,他一直认为“外姓人”才是朱家的威胁,从来没有想过,“自家人”会也是皇权的一种威胁。
因为是这样考虑的,所以朱元璋非常冷酷无情地残*功臣,把他认为可能对他“自家人”造成威胁的那些大臣,都一一除掉。
而对于“自家人”,对于他的子孙,他却非常优待。
(朱棣剧照)
藩王制度,从汉朝初年就已经显示出存在隐患。后世因此逐渐削夺藩王,把藩王变成“富贵闲王”,让他们只是领俸禄不干事,避免他们对中央政权造成威胁。
但是,朱元璋当皇帝后,竟然重新捡起这种早已废除不用的“藩王制度”,对他的子侄大肆分封。由此可见,他内心深处,根本就没有把藩王制度的危害,很当一回事。虽然他也对藩王做了各种禁令,但是,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让其存在,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危害了。
这种“内外有别”的处事方式,集中体现在他对待他的第十个儿子朱檀身上。
朱檀沉湎酒色,朱元璋很生气,对他处以剃毛的处罚,但是,却竟然处死了朱檀的妻子。其实,这关朱檀妻子什么事呢?朱檀沉湎酒色,她本身就不高兴,她本身就是受害者,竟然还受到更大的伤害而被*掉。
由此可见,朱元璋做事,有多么的“内外有别”。
正是由于朱元璋并不觉得他的儿孙们会为了皇位争斗,因此,在他看来,最好的办法,是让他的儿孙们“人尽其才”。朱允炆从小长于皇宫,再加上他的着力培养,朱允炆对朝廷的事情很熟悉,就适合当皇帝。而朱棣打仗很有一套,*伐果断,这样的人,就适合给他兵权,让他镇守边关。在朱元璋心中,这是各尽其能,他做的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但没想到,他一死,子孙们迅速就争斗起来,互相残*,终于产生可悲了结果。
(参考资料:《明史》《皇明祖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