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21天的插管后,她终于拔除了气管插管。但她只能够回想起自己在发病早期的呼吸困难和无力感,以及ICU救治期间的一些梦境和幻觉,而对于期间的插管、体外膜肺等医疗操作,并没有给她留下太多痛苦的记忆。
身为一个心理脆弱的二胎妈妈,她每一天都在感受着ICU的人文关怀。
早期床上锻炼,床上擦浴和洗头,音乐疗法,二宝的照片满满地贴在床头,大宝的鼓励一天天的陪伴,都给张晓华带来温暖和慰藉。
早在十几年前,国外就提出了《重症监护室内的生活质量改善》指南,指南中尝试了很多前沿的方法去改善ICU的生活质量,而每周一次把音乐家请入ICU进行演奏更是对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关怀。 其他国家也有增加家属陪伴甚至允许宠物探视作为对ICU危重病人的关怀。
而在国内,人性化管理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我们更加注重病人的舒适度,更加重视病人的隐私,更加注重与病人的沟通,我们允许病人携带MP3以及书刊杂志作为住院时间的消遣,我们注重营养制剂的口感,我们提供床上洗头服务,我们在病人好转之后第一时间引入专业康复治疗,我们对于特殊病人会采取个性化探视制度。让我们在ICU这个与死神搏斗的地方可以从容地谈“生活质量”。
得益于早期康复和肺功能锻炼,她恢复得十分迅速。出院那天,她拒绝了轮椅,拒绝了搀扶,要求自己走出ICU大门。她走得有些缓慢,但却很稳当。
在我从事ICU这十年以来,见证过无数病人自己稳稳当当的走出ICU,迎接自己新的生活,这是作为医生最欣慰的事情。
美国纽约州的一位医生曾说过,医生是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一名ICU医生,应当常常去治愈,总是去帮助,永远去安慰,今天我们可以骄傲的说,在国内三甲医院的综合ICU,每年收治重症患者中,大概有75%的患者病情能得到好转或缓解。
国外其他ICU的数据也显示类似的结果。这是我们医生给出的承诺。
推开ICU那扇神秘的大门,我要告诉大家,ICU并不是人生终点的前站,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它只是人生的驿站,在这里,病人和家属都度过了人生最最艰难的一段岁月,走出这个驿站后,愿大家都能一往无前,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