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多见于母爱缺失、亲子关系不良、情感被忽视的儿童,他们在心理上会比较脆弱、敏感,对情绪的调节差,对环境的适应不良。在面对亲人时,甚至会表现出很久都不会出现的退行性行为,比如吮吸手指、在怀中入睡等。
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通过观察把幼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反抗—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阶段二:失望—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阶段三:超脱—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对教师及小伙伴慢慢熟悉和接纳,接受集体生活。
出现分离焦虑的原因
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相对于孩子在家中的生活,校园生活更加规律,而孩子在家中的生活规律不一定与此相符。此外,学校的饮食、饮水也与家中不同,这些都是可能引发孩子产生分离焦虑的环境因素。
成人与孩子的关系发生改变上学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都是陌生的面孔,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集体教育让孩子无法得到与家中一样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关怀和照顾,因此孩子在入学之初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
主要生活环境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