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改革的苏丹们
在苏丹看来,伊斯坦布尔显然比西方味十足的君士坦丁堡更适合自己。首都的最高军政和民政长官的头衔中冠以“伊斯坦布尔”,叫做伊斯坦布尔阿迦(Istanbul ağası)和伊斯坦布尔埃夫迪(Istanbul efendisi)。奥斯曼驻外使馆和法院使用的公文也改用伊斯坦布尔。
▲19世纪末的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康斯坦丁尼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体现出城名摈弃官方表述,转而采用民间说法。其背后是帝国希望弱化宗教影响,将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追求。
电力、电话、供水系统走入首都市民生活,伊斯坦布尔也被接入到欧洲铁路网络中。但除了大城市,奥斯曼广大山区和农村地带仍十分贫穷落后。
▲落后的山区
伊斯坦布尔没有被强制推广,心有不甘的西方人仍称这里为君士坦丁堡。他们认为这座城市仍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而奥斯曼帝国自己则康斯坦丁尼耶与伊斯坦布尔混用。
改革没能阻止帝国的衰落,自希腊独立后,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纷纷独立。帝国的北非属地也被英法等国占领。到20世纪初,帝国领土仅剩中东一隅。为了避免亡国,奥斯曼帝国以国运相赌,与德国、奥匈帝国结盟卷入了一战。
▲一战
结果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一战中战败,奥斯曼帝国作为战败国被迫签订了《穆兹罗斯停战协定》。英法等国军队进驻伊斯坦布尔,这是1453年后,首次有基督教国家的军队占领该城。
随后,战胜国在1919年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了正式的停战协定——《色佛尔条约》。除了巨额赔款,奥斯曼帝国还丧失了大量的国土,希腊更是在英法支持下悍然入侵了奥斯曼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