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建立以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建”。所谓“封建”,其本意是“封邦建国”。
“封”的意思是累土,在两个部族交界处,垒起土堆作为标识,称为“封”。“邦”的意思是指疆界所至之地,与“国”的意思不同,当时所谓“国”,多指诸侯的都城而言。
周朝一共封建了七十一国,其中少数是异姓诸侯,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姬姓)诸侯,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王室亲戚转化而来的同姓诸侯构筑一道屏障,捍卫周天子(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
“封邦建国”既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再分配的方式。
因此在封建七十一个诸侯之中,同姓(姬姓)诸侯占了五十三个之多,便不难理解了。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封建了十八个异姓诸侯,目的是安抚这些有功或有传统势力的异姓贵族,并且利用他们作为同姓诸侯的外围屏障,控制戎狄蛮夷部族,扩大周朝的统治疆域。
既然“封建”是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它必须符合“礼”的规范。
根据《孟子》、《管子》的说法,天子(王)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当然,具体实施时,数字未必如此精确,公、侯、伯、子、男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差异,则是肯定的,正如《孟子》所说:“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
周天子封建诸侯有一套隆重的“策命礼”,以显示天子(王)与诸侯邦国侯之地方百里的关系。在太庙进行的策命礼仪,首先由天子向诸侯授予册封文书,然后由主管国土和人民的大臣向诸侯“授土”、“授民”,意味着把一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了诸侯,周天子通过诸侯对那些地区实行间接的统治。
西周封建图,据《中国历史地图大图鉴》
天子(王)与诸侯的关系,同后世的皇帝与封疆大吏的关系,截然不同。周天子的权力不过是对诸侯国进行巡狩、赏罚,诸侯的义务不过是向周天侯国受到外来侵略或发生内证时,周天子要给予保护或调解“封建”是层层进行的,诸侯还会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卿、大夫。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把土地和人民授予卿、大夫,叫做“立家”。
这样就构成了金字塔形状的封建体制:金字塔顶端是天子(王),第二层是几十个诸侯,第三层是数量较多的卿、大夫,第四层是数量更多的下层贵族—士,最低层是数量庞大的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