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天子和姬姓诸侯这一系统而言,封建和宗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
(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和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
或者说,周天子(周王)把封建制度与家族关系结合起来,把政治领袖与家族首脑合而为政治和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那么对于卿、大夫、士而言,就有“国”和“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对于诸侯而言,只关心自己的“国”,而不关心周天子的“天下”。
这种离心力是封建制度的致命弱点,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兼并,充分证明了这点。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说:“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
周封建授土想像图
这在现今人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在当时却习以为常,也许这就是“封建”的特点。西方学者认为,周朝建立以后的四五个世纪,与欧洲的中世纪十分相同。
或者说周的封建制度与欧洲中世纪的十分相似。在欧洲中世纪,君主赏赐给臣属的土地叫做采邑,接受采邑的贵族必须对君主尽一定的义务主要是服兵役。
一些贵族也层层分封土地,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居于金字塔的顶层,以下是公爵、侯爵、伯爵,再下面是子爵、男爵,骑士位于低层,以下是底层民众。
欧洲中世纪的这种系统,近代日本学者在翻译时,借用周朝的“封建”一词,译作封建制度、封建主义,应该说是形神兼备的翻译。
如果认真加以比较,与欧洲封建时代相似的,只有周朝建立以后的四五个世纪。秦始皇废封建置郡县,秦以后的中国很难说是封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