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婴啼,苏轼降生
公元前1037年,随着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响起,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在眉州眉山出生,他的出现给整个苏府充满了喜庆,也为北宋的文坛带来了一抹新的色彩,苏府一时间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苏轼从小就深受其祖父苏序的影响,很小就能引经据典,与人交谈时更是对答如流,很早就表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做到了年虽未及冠但已能“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挥斥方遒,进京赶考
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马骏马踏平川。——《史记·陈涉世家》
古代读书人,无不以能经世致用、在高堂上施展自己的才学为荣,弱冠之年的苏轼也不例外,迫切希望施展自己的满腔抱负,于是跟随父亲苏洵远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负责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看到苏轼所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大受震惊,但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著,为了避嫌,只给了第二的名次。
牛刀小试,名动京城
科举之后,按照宋代当时的惯例,中举的考生要去拜谢主考官,欧阳修发现《刑赏忠厚之至论》是苏轼所作之后,不免起了爱才之心,但是因为当时的科举结果已经公布,按照惯例是不能作出任何更改,只能作罢。初次见面时,苏轼向欧阳修呈递了一份致谢信,在看完信欧阳修更是对苏轼的才华赞不绝口,甚至在写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也不忘提及对苏轼的赞誉,自此苏轼名动京城。
乌台诗案,被贬黄洲
公元前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苏轼上任后随即向宋神宗上表一封《湖州谢表》,信中苏轼写到“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让苏轼当时的政敌,也就是新党抓住了机会,给他诗词给他打上了“愚弄朝庭,妄自尊大”的标签,从而引起朝廷内一面倒的声讨苏轼,就这样,刚刚上任三个月的苏轼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起初,苏轼认为自己犯的罪名太大,触犯了宋神宗的威严,会难逃一死,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宋太祖赵匡胤不*士大夫的国策下,以及其政党同盟的求情和王安石的努力下,苏轼最终避免了人头落地的下场,于是,苏轼被贬到黄洲,即今湖北省黄冈市,在这里他开始了他这一生中既痛苦又难以割舍的黄洲之旅。
到了黄洲,因为苏轼是戴罪之身,只能担任黄州团练副使,在当时团练副使属于十等散官之一,地位低微,无甚实权,甚至俸禄难以满足自己日常花销,于是他带领家人在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用于填补生计,这也是他东坡居士称号的由来,因而,在文坛上挥斥方遒的大文豪变成了侍弄田地的农夫,但是政敌的攻讦、生活的窘迫并没有就此打败他、击垮他,反而让他与自己和解,在生活磨砺中成长成才,并成为我们熟知的那个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观豁达的千古词人。在被贬黄洲的第三年的寒食节,他还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借以表达他惆怅孤独的心情,后来苏轼《寒食帖》、王羲之的《中秋贴》、王殉的《伯远帖》被清代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堂法帖。
东山再起,步步高升
公元前1085年,宋神宗死后,他的儿子宋哲宗继位,但是当时的太后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把持朝政,重要司马光,极力打压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作为反对新党的苏轼自然被重启重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从不入流黄州团练副使做到把持万千考生命运的了知礼部贡举,可谓是步步高升、一步登天,但是由于他对旧党尽废新法的不满,认为旧党和新党不过是一丘之貉,自此苏轼开始不被两个党派所容,于是苏轼开始寻求外调,最终他被调到了杭州。
到了杭州之后,他发现当时的西湖由于长期没有疏浚,造成淤泥堵塞,西湖含蓄水能力的极大的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于是苏轼开始开除葑田,恢复旧观,造就了后来的西湖名胜苏堤春晓,在西湖他曾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千古名句。
流落儋州,传奇落幕
公元前1097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重掌大权,重用新党,新党开始执政之后,又开始排挤苏轼,时年六十二岁的苏轼,先是被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是被贬到惠阳,最后被一叶扁舟送到了儋州,也就是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等的处罚。在苏轼没被贬到儋州之前,儋州没有出现过一个进士及第,但在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自此,苏轼被认为儋州文化的拾薪者、开拓者。
公元前1100年,宋哲宗去世,宋神宗继位,神宗即位后便开始大赦天下,其中就包括被贬儋州的苏轼,因而在官场沉浮一生的苏轼,开始踏上北归回乡之路,在归乡的第二年,苏轼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自此,文坛一代传奇落下帷幕。
创作不易,可以点个关注+小红心[无辜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