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成功主宰意味着大多数哺乳动物变成了夜行性和食虫性(以昆虫为食)。这被认为是许多哺乳动物特征背后的潜在原因,即所谓的“夜行瓶颈”理论。
夜间狩猎需要灵敏的嗅觉、听觉和触觉。拥有外耳和胡须对与恐龙生活在一起的小动物非常有益。以昆虫为基础的饮食需要有能够抓住并碾碎灵活猎物的牙齿。如果是温血动物,哺乳动物就能在夜间捕食,因为夜间对于冷血爬行动物来说太冷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的哺乳动物都是体积小、躲躲藏藏的食虫动物。化石证据表明,一些侏罗纪哺乳动物如獭形狸尾兽和霍尔丹齿兽是半水栖的食鱼动物。
巨爬兽生活在白垩纪的中国,是当时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这种食肉哺乳动物以小型恐龙为食,其身长竟超过一米,体重达14公斤。
其他的一些白垩纪的哺乳动物由于可以滑翔,会在白天活动。
獭形狸尾兽
虽然恐龙曾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动物群体,统治了数百万年,但它们的统治最终结束了。
恐龙和中生代的终结伴随着大约6600万年前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而来。这一事件被认为可能是由小行星撞击造成的,导致地球上75%的物种灭绝。
受影响的不只是(非鸟类)恐龙。翼龙、蛇颈龙和鹦鹉螺等软体动物灭绝了,许多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植物也被消灭。
第3则-时代的到来-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和新生代的开始。
随着恐龙的消失,哺乳动物的繁盛成为了可能。
幸存的哺乳动物都是体型小,像鼩鼱一样的动物。
然而,现在几乎没有爬行动物的竞争,它们很快就多样化了。
哺乳动物经历了适应辐射,这将使它们不仅在陆地上,而且在水里和空气中,填补许多新的生态位。(如果某一类群的趋异不是两个方向,而是向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发展,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称为适应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