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形势图_图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给老大帝国带来太大的震撼,一些人竟然把失败归结于汉奸太多的缘故,更多人至多承认是外国人船坚炮利、武器先进而已,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艰难地进行着。
不过,甲午战争撕碎了最后一块遮羞布。偌大的天朝竟然被一向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弹丸小国所击败,这一事实使得无论是官僚还是普通文人都受到巨大的刺激,孙中山正是因此而坚定地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国家灭亡的危机让强国强种成为时人的共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依照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的观念,解放妇女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劝放脚图说·活动血脉》书影 反缠足_图
反缠足与国家富强
甲午战争之前,西方传教士反对缠足的立论点主要有三点:
其一,从宗教角度出发,认为缠足违反基督教教义,因为上帝造人时无论男女皆是天然双足,而女子的主动裹足无疑是违反自然、辜负上帝恩典的举动。
其二,从医学角度出发,认为缠足之后女性更容易生病。十九世纪来华的早期传教士多兼医生身份,因此他们常常从生理医学的角度来论述缠足的危害,认为缠足会引发坏疽病在内的诸多可怕病症。
其三,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教士开始将缠足与国家富强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强调,缠足一方面把妇女变成对国家毫无用处之人,另一方面更是使得妇女体质虚弱,进而所生的子女也是身体羸弱。
1904年北京慕贞女校的教室内_图
传教士从宗教方面反缠足的思想主张,除了一些教徒外,并没有在清朝的知识分子中引起多大反响,而医学上以特别是政治上的反缠足主张,则伴随着甲午战争之后国家存亡危机的刺激下,被越来越多的清朝的士人所接受并为之广泛宣传。
在北洋海军大败不久的1895年4月,立德夫人等西方人在上海成立了天足会。这一组织在日后的反缠足运动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不过在成立之初,并没有多少人应和,不仅西方人多加以嘲笑,便是清朝的百姓也讥讽其狂妄无知。然而,相比多年前的麦高温,立德夫人的失望并没有维持太久。
伴随着人们对甲午战争的深刻反思,响应反缠足号召的清朝知识分子日渐增多,正如当时的观察者所言,“远近士夫,同声赓和,虽守旧者千百,谋新者什一,而其机固已动矣。”
不仅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积极响应,便是满清大员如张之洞也表达了认同。他们的逻辑是,要想强国,必须要先废除缠足习俗,否则不但占人口一半的妇女不能为国所用,所生下的子女也是病而弱,如此一来,国家怎可能强盛呢?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康有为于1989年上书光绪帝,请求下旨禁止女子缠足。
慈禧太后_图
四年之后,慈禧太后终于颁布诏书,正式反对女子缠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 ,嗣后缙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 与此同时,各地的封疆大吏也陆续提倡女性不要缠足。反缠足运动自此成为全国精英的一致共识,并开始从云端逐渐落到大地,从知识分子的大声疾呼转到了脚踏实地的行动上。
就这样,在西方传教士的不懈努力与国破家亡的现实刺激下,小脚这一流行近千年的审美被丢进垃圾桶,源自清末的大规模反缠足运动拉开了序幕。
文:江河散人
参考文献:《近代中国的反缠足运动探析》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