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苏汉臣《靓妆仕女图》
透过一镜一屏两种媒介,画面经过了多重转译,一显一隐地传递出哀怨的情愫。这种情愫又借由团扇的形制,得以进一步强化。班婕妤为赵飞燕僭越失宠,幽居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名为《团扇歌》。其中“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月明……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的前后对比,最能引起人的感伤。而将这仕女伤春之景绘于纨扇绢素之上,更是叠加了这层落寞心境。
不过暖融的春光也并非只会勾起扰伤的春心,仍有对镜簪花的仕女,不愿辜负这美景与韶华。在宫廷画家金廷标的笔下,一位身姿窈窕的丽人,正面对着铜镜簪发,在她垂下的玉手旁,还有几朵刚刚采摘的鲜花,准备一同装饰在发髻上。而她的宫室里,布满了精致的家具、富丽的陈设,左下角的近景处有微缩的盆栽,中景与远景的花瓶里,也装点着精心修剪过的花枝,它们都呼应着“簪花”的主题,也让春色在其间肆意弥漫。

清 金廷标《仕女簪花图》
唐代诗人刘长卿曾在《春分》中写道,“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而这后一句,就分别指向春分的两种游戏。尤其是“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孩童,更是时常出现在画家笔下,充溢着童真之趣。在金代的一方磁州窑枕上,匠人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婴戏”的生动形象。同样的题材也在白石老人的笔下浮现,燕子形状的风筝游弋自如,在高空翩跹起舞,白石所题的“天真”二字,尤能传达此画的精髓。

金 磁州窑 八角形白地黑花童子放风筝纹

齐白石《五童纸鸢图》
如果说借由女子的视角,观赏的是庭院、闺阁中的春景;伴随孩子的身影,感受的是置身郊野的春光;那么追逐文人士子的脚步,则可以遍览更加广阔的湖山春晓。而游春踏青,自然也是春分时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想必最为耳熟能详,“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幅清丽的春光图跃然纸上。这一画境,以吴历的《湖天春色图》观之,再合适不过了。这幅作品采用了淡雅的青绿设色,来表现江南春季的湖堤之景。湖面水波微漾,岸边绿草如茵,燕雀在枝头飞翔,白鹅在水中嬉戏。目光所及之处,是春和景明的安适与恬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