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梁楷《耕织图》残卷(摹本之一)
不过较为可惜的是,楼璹所制《耕织图诗》的原本已经散佚,今天无缘一睹。好在众多精彩的摹本与刻本流传下来,也不失为一种弥补。由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重绘的《耕织图》,就是其中的一件力作,而重制该图的原因和契机,则要追溯到康熙二十八年,皇帝巡视江南的时候。当时,有江南士人为他进呈了楼璹《耕织图诗》的残本,康熙看后甚为感念,回京后便命内廷供奉焦秉贞重新绘制《耕织图》。

清 焦秉贞《耕织图册》首部 康熙题字
这本册页总体分为“耕”与“织”两部分,恰如题名所揭示的那样。在册页之首,是康熙皇帝的题签,他为《耕图》挥毫写就“一犁杏雨”,钤盖“康熙宸翰”之印;为《织图》题写了“三径桑云”四个大字,加盖“康熙宸翰”和“宝令太和”二印。两幅题签的落款,均为“康熙三十五年春二月御书”。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为这套册页作了一篇长序,位于题签之后、正篇开始之前。

清 焦秉贞《耕织图册》之《御制耕织图序》
其中写道:“朕早夜勤毖,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古人有言,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朕惓惓于此,至深且切也。爰绘耕、织图各二十三幅,朕于每幅,制诗一章,以吟咏其勤苦而书之于图。……复命镂板流传,用以示子孙臣庶,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这篇长文提供了诸多重要的信息:其一,康熙皇帝勤于国政,担忧民生之本,感念农夫蚕妇之辛劳,于是命画家绘制《耕织图》;其二,该图册分别绘有《耕图》23幅和《织图》23幅,且每一页上都有皇帝的御制诗;第三,皇帝不仅命焦秉贞绘制此图,还请人镌刻制版,以便传之于子孙和臣民,警示衣食来之不易。
康熙皇帝在这篇长序结尾处的落款是“康熙三十五年春二月社日题并书”。春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祈求农事丰收的日子,一般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时间恰在春分左右。题签与御制图序的书写时间,尤能体现此册意义之不凡。并且由于康熙皇帝在其间的高度参与,此册也被命名为《御制耕织全图》。

清 焦秉贞《耕织图册》之《耕第一图 浸种》
这套册页采用“右图左文”的布局方式,画面上方均有翰林院编修严虞惇题写的楼璹原诗(五言),而册页的左半部分则采录康熙、雍正的诗篇(分别为七言和五言),同时也有严虞惇唱和康熙的七言诗,均由他一并题写完成。以《耕图》的第一幅《浸种》为例,右侧的画面描绘了一位站在池塘里的年轻人,正欲用手接住老者递来的一罐种子,准备放入池塘中浸泡。岸边有一位拄杖的观者,他身后还站着一位妇人以及两个孩子,也同样在观摩这场农事。而画面上方楼璹的诗作写道:“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只鸡祭勾芒,再拜祈秋成。”尤其是这最后一句,暗示了画面中豢养的家鸡,是春分时节用以举行祭礼的牲品,寄托着农家对于秋来丰收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