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在中国语言中,裹脚布暗指文字或语言冗杂繁长,让人无法忍受。
与歇后语相应,这是一篇讲裹脚布的长篇文章,提前预告,望君谅解。
提起裹脚布,现代许多年轻人应该没听过,更没见过。裹脚布是指古代女性裹脚时所使用的一种布,其原理是用布把脚裹得又小又“好看”,“三寸金莲”(四寸叫“银莲”,大于四寸叫“铁莲”)便是由此而来。
裹脚又名缠足,提起它,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会是脚部丑陋、行为残忍的封建传统。这种传统让女性被迫裹脚,压迫女性,让她们备受折磨。实际不尽然。
在古代,缠足的流行起源于女性对美的追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对女性美的评判不是容貌与身材,而是一双脚丫子小不小。
而所谓的那条又臭又长的裹脚布,也不是来自于老太太,而是年龄幼小的女孩在裹脚时期发生的变化与气味。
冯骥才《三寸金莲》一书中详细地描写了七岁女童香莲的裹脚情形:
这就要裹了,香莲已经不知该嚷该叫该求该闹,瞅着奶奶抓住她的脚,先右后左,让开大脚趾,拢着余下四个脚趾头,斜向脚掌下边用劲一掰,骨头嘎儿一响……那脚布裹住四趾,一绕脚心,就上脚背,挂住后脚跟,马上在四趾上再裹一道。接着返上脚面,借劲往后加劲一扯,硬把四趾煞得往脚心下头卷……随后将脚布往前一拉,把露在外边的大脚趾包严 跟手打前往后一层层, 将卷在脚心下的四个脚趾头死死缠紧 ……香莲的指甲把奶奶胳膊掐出血来。可天塌下来,奶奶也不管,两手不停,裹脚条子绕来绕去愈绕愈短,一绕到头,就取下前襟上的针线, 密密缝上百十针, 拿一双小红鞋套上。
在脚上裹布只是缠足的第一步,不是成型。这时候,需要强制性地下地行走,把脚指头踩断。走路时还有讲究,一定要来回的走,走到感觉自己的脚指头都嘎嘎断开,骨头碴子咯吱咯吱来回磨才算到位。然后,更痛苦的来了。
《三寸金莲》:
谁知这次挨了更凶狠的裹法,把连着小脚趾头的脚巴骨也折下去,四个卷在脚心下边的小趾头更向里压,这下裹得更窄更尖也更疼……脚趾头折下去只算成一半, 脚巴骨折下去才算裹成。可奶奶还不称心,天天拿擀面杖敲……
去拾些碎碗片, 敲碎,裹脚时给香莲垫在脚下边。一走碎碗碴就把脚咯破了。 奶奶的扫帚疙瘩怎么轰,香莲也不动劲儿了,挨打也不如扎脚疼。可破脚闷在裹脚条子里头,沤出脓来。每次换脚布,总得带着脓血腐肉生拉硬扯下来。
这一次缠足算是定性,香莲被迫的,但是后来她变成自愿。这种追求,就是求美。
《三寸金莲》:
香莲打裹脚后,头次到大门外边来。先前没留心过别人的脚。如今自己脚上有事,也就看别人脚了。忽然看出,人脸不一样,小脚也不一样。人脸有丑有俊有粗有细有黑有白有精明有憨厚有呆滞有聪慧,小脚有大有小有肥有瘦有正有歪有平有尖有傻笨有灵巧有死沉有轻飘。只见一个小闺女,年纪跟自己不相上下,一双红缎鞋赛过一对小菱角,活灵活现,鞋帮绣着金花,鞋尖顶着一对碧绿绒球,还拴一对小银铃铛,一走一踮,绒球甩来甩去,铃铛叮叮当当,拿自己的脚去比,哪能比哪!她忽起身回屋里拿出一卷裹脚条子,递给奶奶说: "裹吧,再使劲也成,我就要那样的!"她指着走远的那小闺女说。不看她神气, 谁信这小闺女会对自己这么发狠。
香莲这种对缠足的狠劲儿,还只是停留在普通小女孩爱美的攀比心上。而在大人的世界里,女人对缠足之美的追求,从很早就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