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样下去自己就要得抑郁症了,杜子建敏锐地发觉了这一点,为了自救,他选择离开家乡,投奔在上海打工的妹妹。
在妹妹的帮助下,杜子建开了一个饭馆,起初生意还不错,杜子建也渐渐有了一点积蓄,跟在饭馆吃饭的常客也熟了起来。
杜子建开始常常收到他们的赊账请求,出于信任,杜子建同意他们赊账,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账上的钱却从来没见过还,
等杜子建想起来去找人还钱的时候,才发现他们不来饭馆了,这些欠款最后也没被还上,杜子建的生意也越来越差,不久饭馆就关门大吉了。
没了工作,杜子建又陷入了颓废和绝望之中。妹妹看不下去,想起哥哥在狱中创作的文章,便开始鼓励他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杜子建又有了动力,妹妹帮他租了一间不到9平米的小屋子,为了潜心创作,杜子建干脆用水泥把门和窗都封住了,只留下一个小口让妹妹来送饭。
杜子建给自己造了一个“牢房”出来,他逼自己静下心来,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小说的创作中。
在这个“牢房”里,杜子建待了99天,创作出了一部长达40多万字的作品《活罪难逃》。
这部小说创作出来之后,杜子建第一个就拿给妹妹看,妹妹读完后又拿到她工作的厂里给其他工友传阅,《活罪难逃》瞬间在工厂里爆火。
偶然的机会下,安徽省著名作家段儒东知道了这部小说,阅读过后,他对杜子建的文笔赞赏不已,把这部小说推荐至中国作家出版社。
2001年,已经成家并回到安徽的杜子建,收到了中国作家出版社发来的消息,希望他能前往北京为《活罪难逃》的出版进行修改。
杜子建喜出望外,找人借了1000块钱,带着妻子从家前往北京。在老家,1000块钱足够他们2人支撑一阵子了,但这毕竟是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