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的平直什么意思,出师表的意思及含义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27 05:23:09

本文近六千字,重点对古书论“心正则笔正“等含义模糊或者截然不同的八个“正”字,作系统梳理和解评,力图正本清源,还原真相,便于对传统书论的准确理解;便于确立正确的取法方向。列位看官读后,如有感触,新解及不同意见,欢迎畅言指正,讨论批评。

历史上的书法理论或论言,都是论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情境下的论证和阐发。对这些名家的论言,如不联系当时的语境和历史条件,而仅按字面意义,作表面化的,想当然的理解,解读,就会造成误解,误导和产生无尽的歧义。误解,误导不是事,如果以误解,误导来指导学习,就要坏事。

一、柳公权的“正”

《旧唐书·柳公权传》:

穆宗时,以夏州*入奏。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旧唐书·柳公权传》心正则笔正说,载与正史,造成后世的误解和歧义良深。

误解之一:朝廷命官借机对年轻的花花公子皇帝书谏。心正则笔正,柳公权劝花花公子小皇帝专心练习书法,不可沉溺于声色犬马;

误解之二:为人道德品行公正,端正,字就能写的端正;心术不正,写字就不端正;

误解之三:学习书法,字要写的方方正正,端端正正;

启功先生认为,这是柳公权自誉之术,潜台词是说,“吾笔既正,足证吾心之正”。并批评说:“公权机巧工自誉,心正笔正何关书”

事实上,“心正则笔正”一说,柳公权仅是陈述初唐书法家虞世南的书学理念,指书写时胸有成竹,而法随笔至,心中有正念,下笔才有规矩。引申和别解,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出师表中的平直什么意思,出师表的意思及含义(1)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二、虞世南的“正”

虞世南《笔髓论》: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思。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字则敧斜:志气不和,书必颠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敧,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

准备写字时,应当思想集中,杜绝杂念,心无旁鹜,志气和平,才可取得好的效果。如果心神不定,笔下所书也会没有精气神。

这里的“正”,就是平静的意思。

冲:《老子》:“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指空虚。引申为心无杂念,心气平和。

冲和:矛盾的统一。

虞世南,柳公权的论言,和汉蔡邕的《笔论》的“欲书先散怀抱,”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的“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宁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孙过庭的“五乖五合”论悉无二致。主要讲书写时的心态问题,要心平气和、绝虑凝思。

出师表中的平直什么意思,出师表的意思及含义(2)

虞世南《孔子庙唐碑》局部

孙过庭《书谱》: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这是书法理论史上著名的学书“三阶段”论。

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初学分布,但求平正”的“分布”和“平正”的准确含义。

唐以前的书法,没有过多地受到“干禄字”、“馆阁体”和印刷体的影响。当时的书法家所见所学,都是生动鲜活的字体,不象宋以后的书学直至现当代的书家,在书法的结构方面,被套上“干禄字”、“馆阁体”和印刷体的沉重枷锁。

平正”二字,最容易使现当代的人们产生误解误读和歧义。千年以来,受馆阁体”、印刷体、规范字教学的淘染沿习的强大影响,在惯性思维和书写习惯的导引下,今天的人们已经下意识的,先入为主的以端端正正,四平八稳为平正,而不知唐人所说的“平正”,并不是今天的人们所理解的平正。唐人的“平正”,是动态平衡的平正,而不是今天的横平竖直,千字一面,机械死板的平正。

对比唐人的楷书,尤其是中唐以前的楷书,即使是为“题勒方畐”而作的应其所用的碑刻,都不是平正死板的。但今天的人们,对这些古今关键性的不同点,已经视而不见了。如某某人所谓的欧体,和真正的欧阳询楷书,两相对比,已判若云泥,但如今的初入书途者,反而对以“题勒方畐”为用的唐楷趋之若鹜。

这里的“分布”,具体来说,就是讲结构的变化和章法的布局。

当前的书法理论界对这段话的权威解释是:

“三阶段”,是概括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从学习传统到有所创新的三个阶段。

第一“但求平正”,是掌握前人法度的阶段;

第二“务追险绝”,是努力探索新法的阶段;

第三“复归平正”,是最终建立新法的阶段。

陈方既先生解释说:孙过庭用“中庸”的哲学观念,来阐释一个书家从学习、探索到创新的全过程。孙过庭视学法阶段为“未及”,求新阶段为“过之”,最终确立新法阶段为“中庸”,即“通会”的最高境界,至“通会”而“人书俱老”。

我们认为,纵观古今书家所走过的道路,皆由这三个阶段而概莫能外。但今天人们理解的平正就“平正”而附会唐人的平正,就是钻牛角尖,离其本意真谛,不啻隔山打牛。

出师表中的平直什么意思,出师表的意思及含义(3)

孙过庭《书谱》局部

四、徐浩的“正”

徐浩《法书论》:

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亦不欲小;小促令大,大展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为大经矣。

晚唐至北宋初,科举“干禄字”的阴影和死法的枷锁,已经笼罩在书法家的心头,套上书法家的手脚。

徐浩没有说出“正”字,但要求写字要疏密,大小一伦,笔画多的字和笔画少的字,小者要促令大,大者蹙令小;笔画疏肥的字令其密,笔画细密的字令其疏,总的来说要整齐划一。徐浩认为这是书法的“大经”,即根本经验。

徐浩《法书论》,充分地反映了一种不偏不倚、力求将书法统一在一个平正安稳的,固定死板模式的僵化思想。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所有的正书都按这些原则书写 ,那里会有风格面目的多样性。

徐浩的《法书论》,首先为馆阁体开路召魂。也证明唐楷自晚唐到宋以后,已走入末路。事实上,晚唐柳公权的楷书,已见端倪,他的楷书受到后世许多书家的贬斥,当在情理之中。

出师表中的平直什么意思,出师表的意思及含义(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