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它读作zhǐ,在古籍中,“衹”和“祇”这两个字可以通用,“衹”(zhǐ)是“只”的繁体字。
袛(dī)这个字有点鸡肋,它使用得非常少,字面上解释就是古时候的短衣、汗衫,但它又和“衹”区分不开。
比如韩愈的名作《马说》中,有这么一句“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我们学的课文中,将袛改成了“只”,更方便阅读理解。
再如《诗经·小雅·我行其野》里的这句“诚不以富,亦袛以异”,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不是她家比我富,只是你变心的缘故”,这里的“衹”字,也是“只”的意思。
一言以蔽之,祇、祗、衹、袛这四个字打断骨头连着筋,作为副词使用时,都可以通用,但现代汉语中全部用“只”来代替了。
对现代人而言,衹和袛这两个表古代衣物的字可以说根本使用不到!
祇,还有个常用词:神祇;“祗”,用在书面语里显得挺讲究,诸如祗候、祗敬之类。
写在最后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且从未中断的文字。
从刻在龟壳兽骨上的甲骨文,到刻在钟鼎器物上的金文,从秦国一统时的“书同文”,到奠定了汉字字形和结构的隶书……再到现如今的简体汉字,一笔一划中,承载着厚重的华夏文明。
古时因为地广人众、通讯不便加上方言体系差异,在传播的过程难免出现发音不同、字义分歧,从而“因音通假”。
这在祇、祗、衹、袛四字上便是最直观的体现,它们在读音和使用上出现了太多种可能,有一种混乱的感觉。
所以,不具备传播和实用性的字和意必然会被时代慢慢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