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砂的来历,夜明砂是什么做成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02 20:42:36

九江李公堤景色


夜明砂的来历,夜明砂是什么做成的(5)

《集古录跋尾》

欧阳修与苏轼关系密切, 嘉祐二年(1057),苏轼参加会试,欧阳修为权知礼部贡举,正是他放苏轼“出一头地”。 无法判断苏轼有没有看过欧阳修编集的《集古录跋尾》,但可能性是很大的。即使之前不知道这篇短文,到了九江自然也就知道李渤与石钟山的故事了。因此,苏轼是“有准备地”去游览石钟山的。

(二)曾国潘和俞樾:苏轼之“误”?

李渤以山石材质为命名原因,正面临苏轼所说的问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能够发出响亮清越声音的石头未免太多,中国从远古时期起就以石磬为重要的打击乐器,何处石头不能响,这里偏偏以石钟山为名,确实很奇怪。


夜明砂的来历,夜明砂是什么做成的(6)

曾国藩和俞樾的以钟为形的观点,初初一看,似乎更加合理。石钟山下多孔洞,山腹中空,这很可能正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记录了亲家翁彭雪琴侍郎的说法:

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夜明砂的来历,夜明砂是什么做成的(7)

彭玉麟像

彭雪琴即彭玉麟,曾任清朝的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俞樾应该是赞同自己亲家翁说法的,问题是彭雪琴的说法显得夸大其词,令人怀疑。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彭雪琴,谁又曾在石钟山里的石穴见到所谓“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的诗句呢?涨水时期,山洞都会被淹没,这些镌刻在石上的诗句又是如何保存下来的?有趣的是,曾国藩在日记中恰恰记录了和彭雪琴入石钟山考察的事情,当时彭雪琴是曾国藩的下属,曾国藩可没说到什么“丹房”、“小憩千年人不识”:

傍晚,与雪琴棹小舟至石钟山下观石洞。绝壁之下有洞口,口外有昔人珍玉璧四字。攀洞口而入,可数十丈,仍由东大石下出洞口,大石即东坡记中所称可坐百人者也。石钟者,山岩中空,其形如钟。东坡记叹李渤之陋,不知坡亦误也。上钟山之下,亦有深岩,余未及游。灯时归。

夜明砂的来历,夜明砂是什么做成的(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