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砂的来历,夜明砂是什么做成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02 20:42:36

九江石钟山的曾国藩像

彭雪琴的说法,有过于渲染之疑。曾国藩根据自己亲自考察,得出“坡亦误”的结论。是否比苏轼考察得更深入的曾国藩,代表了石钟山得名的正确结论呢?

(三)山名背后:庄学与理学

苏轼到石钟山时水势较大,不能进入山中洞穴一观,因此并不知道山腹中空。苏轼曾询问寺里的僧人,僧人接受的是李渤的观点,派童子持斧扣击石块,发出硿硿声,可见当时石钟山“以形得名”的说法还不广泛。曾国藩和俞樾所持的“以形为名”的观点就面临这样的质疑:如何能保证千百年前给石钟山命名的人就一定知道山腹是空的?即使他们知道山腹中空,又怎么能确定他们一定会联想到钟?毕竟国内山腹中有洞穴的石山那么多,以石钟命名的山却很少。说石钟山因形得名,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并不是唯一的解释,不能作为“标准答案”。曾国藩所谓“坡亦误”,逻辑不够完满。

苏轼偏向于“以声得名”之说,一方面是因为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形成了心理预设:他所要验证的,是郦道元和李渤的两个说法,哪个更正确,另一方面,则关乎于苏轼本人的审美倾向——石钟山的得名,不仅仅是“真”的问题,还是“美”的问题。


夜明砂的来历,夜明砂是什么做成的(9)

石钟山的苏轼像

苏轼在月明之夜所观察到的石钟山有什么特点?夜色之下见到的山形,“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考虑到石钟山相对高度不过四五十米,苏轼的描述无疑是一种诗意的夸张。更令他产生无穷想象的是所听到的“山音”,有生灵之音,栖鹘磔磔云霄间,鹳鹤叫声响于山谷;有自然之音,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夜深人静时,万籁俱寂,苏轼与儿子苏迈、舟人泛舟于辽阔的水上,注意到水石相激的声音洪亮而别有韵味。有人曾说,苏轼为什么要在光线不好、行舟不便夜间才去游石钟山?很可能苏轼当时要验证郦道元的“水石相激发声”的说法,夜间才便于感受石钟山之声。


夜明砂的来历,夜明砂是什么做成的(10)

石钟山景色

夜明砂的来历,夜明砂是什么做成的(11)


在中国古代士人心目中,音乐表现着人的内在心灵,有着极其超然的意味,《礼记》说“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能为知乐。”对自然之“乐感”的发现,则可以追溯到庄子。庄子认为自然是“道”的体现,他推崇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把“与天地精神独往来”作为理想。从魏晋时期开始,接受庄子思想的士人们就“以玄对山水”,希望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宇宙和人生的本质,对自然的欣赏折射出士人们超脱玄远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苏轼显然也接受了庄子思想,他对艺术的追求是“天工与清新”,赞赏“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强调超然、自得、天成之韵,恰如同庄子在《齐物论》所说的“天籁”。 庄子说,“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而天籁是天然发出的声音,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十多年后的建中靖国元年正月五日(1101),苏轼从谪居的海南儋州回返,路过江西南安,此时离他生命的终点只有半年时间,司法掾吴君拿出《石钟山记》给苏轼看,苏,写了《跋石钟山记后》:

钱唐、东阳皆有水乐洞,泉流空岩中,自然宫商。又自灵隐下天竺而上至上天竺,溪行两山间,巨石磊磊如牛羊,其声空磬然,真若钟声,乃知庄生所谓天籁者,盖无所不在也。

苏轼在石钟山感受江水穿石,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这是一种人与浩荡无垠的自然相融相合的体验。水起、风声、石响,这就是“庄生所谓天籁”。


夜明砂的来历,夜明砂是什么做成的(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