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鲮鱼很像草鱼,草鱼眼睛白,麦鲮眼睛红
为什么说麦鲮鱼,并不是入侵最成功的外来鱼种?
麦鲮鱼全名麦瑞加拉野鲮,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从印度引进繁育的。
虽然南方的钓鱼人经常钓到麦鲮,但是至今,麦鲮也仅仅存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云南五个省份而已。
并且麦鲮要想繁殖,需要有流水,因此,要形成种群繁殖,它只能在珠江水系这种大江大河才能生存。
麦鲮口感一般,不说跟草鱼、鲈鱼比,就是跟罗非鱼、土鲮比,口感都差远了,因此并不受食客待见。也因此,我们吃的鲮鱼,多是罐头制品。
珠江流域处于低纬度位置,珠江干流支流围绕北纬24°,水热条件良好,水温条件复杂,因此水生动植物的多样化很好。
这样的水生环境,不仅仅适合麦鲮一种鱼,它适合很多鱼种。
所以,说麦鲮是我国入侵最成功的外来鱼种,是在一份失实的数据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麦鲮鱼并不是入侵最成功的的外来鱼种。
我国一共发布了4批次《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分别是2003年、2010年、2014和2016年,一共71个物种,鱼类只有4种,分别是尼罗罗非鱼、清道夫(豹纹脂身鲇)、食人鱼(红腹锯鲑脂鲤)、食蚊鱼。
对于尼罗罗非鱼、清道夫、食人鱼,它们本来就有严重的短板,不耐低温,也就是说,长江黄河是过不了了。比如清道夫低于14℃就活不了。
对于食蚊鱼,是怎么处理的呢?看图!
油炸食蚊鱼
为什么说革胡子鲶才是入侵我国最成功的外来鱼种呢?
我们先来看看,革胡子鲶在珠江水系是怎么分布的呢?
革胡子鲶在珠江水系的分布
再来看看,革胡子鲶在全国是怎么分布的。
革胡子鲶在全国的分布
一个外来的热带鱼种,怎么就向北越过了我国的长江和黄河呢?
我们来对比一下我国本土鲶鱼和三种胡子鲶的习性。
革胡子鲶是广东1981年11月份从埃及引进的,蟾胡子鲶则是1978年从泰国引进繁育。
先从适应温度来看看。
鱼种 | 适应温度 |
小口鲶 | 适应0~38℃。 |
南方大口鲶 | 适应0~38℃。 |
东北怀头鲶 | 适应0-32℃,32℃以上死亡。 |
本土胡子鲶 | 适宜20℃-25℃,7℃以下死亡,不适应低温。 |
革胡子鲶 | 适应8℃~38℃,7℃以下死亡,已有个体适应低温。 |
蟾胡子鲶 | 适宜25℃-28℃,7℃以下死亡,不适应低温。 |
怀头鲶相当于北方的大口鲶。我们从前面的数据,也可以看到,怀头鲶确实跟大口鲶有区别,无论是体型,还是胡须、体色等都不一样。
革胡子鲶对低温的适应正在变强,2005年在长江流域发现了它的踪迹,2018年已经在黄河上游、黄河口观察到革胡子鲶。相比之下,本土胡子鲶和蟾胡子鲶,则一直在长江以南生活。
我们再来看看这几种鱼的繁殖能力。
鱼种 | 繁殖能力 |
小口鲶 | 1年1季,一年成熟,怀卵量1万粒。 |
南方大口鲶 | 1年1季,3-4年成熟,每千克体重怀卵3000-5000粒。 |
东北怀头鲶 | 1年1季,每千克体重怀卵3-5万粒。 |
本土胡子鲶 | 1年3-4季,每千克体重怀卵11-17万粒。 |
革胡子鲶 | 1年4-5季,500g亲鱼每次产卵1万粒,年产卵20-30万粒。产卵后会吃鱼卵和鱼苗。 |
蟾胡子鲶 | 1年2-3季,350g亲鱼怀卵5000-30000粒。 |
可以看到,革胡子鲶每年多次繁殖,繁殖能力是很强的。不过产卵后会吃鱼卵和幼鱼。
做为鲶鱼,本来应该是雌鲶鱼产卵,雄鲶鱼会把鱼卵含在嘴里孵化,防止被其他鱼类吞食,孵化后,还会继续保护幼鱼一段时间的。
再来看看这几种鱼的食性。
鱼种 | 食性 |
小口鲶 | 肉食性,吃小鱼、虾类、水生昆虫等为食,青蛙、蜻蜓、蚂蚱、蝴蝶、水边喝水的野鼠等小型兽类。 |
南方大口鲶 | 肉食性,吃鱼、虾、水生昆虫、底栖生物等,能吃自身体长1/3的鱼。 |
东北怀头鲶 | 肉食性,吃水生昆虫、水蚯蚓、蝌蚪、青蛙、泥鳅、鲤鱼、鲫鱼、细鳞斜颌鲴等,能吃自身体长2/3的鱼。 |
本土胡子鲶 | 肉食性,吞食餐条、鲫鱼、虾虎鱼、麦穗鱼、鲤鱼、泥鳅等小型鱼,也吃虾、水生昆虫。有牙齿,作用是防食物逃脱。 |
革胡子鲶 | 杂食性,吃小鱼、小虾、水生昆虫、水蚯蚓、底栖生物等。 |
蟾胡子鲶 | 杂食性鱼,吃小鱼、小虾、辅以水生植物种子和嫩茎。 |
目前捕获的革胡子鲶,通过研究它胃里的食物,发现它并不是只吃小鱼小虾,三角鲂、草鱼、鲤鱼、青蛙、水禽、虾蟹、飞鸟等都是它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