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灾害事故频发,损失巨大。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公众的防灾减灾能力亟待加强。
每个人都应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提高避灾自救技能
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节点
除了“全国防灾减灾日”(每年的5月12日)
还有“国际减灾害日”(每年10月13日)
关于“国际减灾日
“国际减灾日”的设立可以追溯到1989年。为促进风险意识及减灾的全球性文化,联合国大会倡议设立国际减灾日。现在,每年10月13日举行的“国际减灾日”纪念活动,旨在赞赏全世界民众和社区为减少遭受灾害风险做出的努力,并提高他们对所面临风险的重要性的认识。
什么是自然灾害
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海啸、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
自然灾害的主要影响
1.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
2.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
3.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
4.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5.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发生
及时自救互救才能更大程度
成功逃生及减少财产损失
今年10月13日是第33个“国际减灾日”,为增强防灾减灾意识,请大家关注以下方面的知识:
何为减灾日?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由联合国大会1989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所谓“减轻自然灾害”,一般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最低程度。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地震逃生
把握黄金12秒,
即地震发生后,
在12秒内迅速找到能够躲避的安全处,是非常重要的。
在衣柜墙角,桌子下面,或空旷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