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水浒传》
既然如此,为什么现在大家异口同声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基本不再提罗贯中呢?说起来话长,这与一个人有关,此人就是明末清初的评点家金圣叹。
金圣叹批点《水浒传》这件事人人知道,但不少人并不知道,金圣叹批点《水浒传》的时候很不老实,他一边进行评点,一边又悄悄改动作品的内容。比如他不喜欢宋江,就将写宋江好的地方加以删改,将其往负面上改,并让李逵处处出他的丑。改完之后再进行评点,自己既当球员又当裁判,忙得不亦乐乎。
更为夸张的是,金圣叹不喜欢梁山好汉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及征辽平方腊等内容,干脆将《水浒传》从七十回后腰斩,加入自己增写的半回“卢俊义惊梦”的内容,拼造出一个新的《水浒传》版本。但问题是《水浒传》已经流行很久,读者很难接受。
为此金圣叹扯了个大谎,说自己十二岁时便得到一个“贯华堂所藏古本”,并假造了一篇署名“东都施耐庵”的序言,说是“贯华堂所藏古本《水浒传》前自有序一篇”,说得郑重其事,有鼻子有眼的。
因金圣叹批点《水浒传》较为精彩,又弄了个才子书的噱头,金批《水浒传》很快以《第五才子书》及《圣叹外书》之名一纸风行,成为清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因这个版本的流行,《水浒传》的著作权也就被施耐庵一个人所独享,人们在两百多年间不知不觉接受了金圣叹这个没有道理的观点,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再改过来就相当困难。
其间也有人提出质疑,比如周亮工就在其《因树屋书影》一书中指出:“《水浒传》相传为洪武初越人罗贯中作,又传为元人施耐庵作,田叔禾《西湖游览志》又云此书出宋人笔。近金圣叹自七十回之后,断为罗所续,因极口诋罗,复伪为施序于前,此书遂为施有矣。予谓世安有为此等书人,当时敢露其姓名者?阙疑可也。定为耐庵作,不知何据。”
这段话明确指出施耐庵独享《水浒传》著作权的现象是金圣叹作伪导致的,并没有充分的理由。
进入20世纪,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古代小说研究逐渐成为一门专学,研究者不断搜集资料,看到了金批《水浒传》之外的其他众多版本,了解了《水浒传》明刊本署名及明人相关记载的情况,但不少人仍沿用金圣叹的做法,将《水浒传》的作者只给施耐庵一人,对罗贯中的署名权问题视而不见。不知道是不是出于这样一种补偿心理: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小说,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已经很了不起了,《水浒传》的作者干脆就让给施耐庵一个人吧!
其间也有研究者提出罗贯中的著作权问题,比如鲁迅就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客观地列举四种记载:“其缀集者,或曰罗贯中(王圻、田汝成、郎瑛说),或曰施耐庵(胡应麟说),或曰施作罗编(李贽说),或曰施作罗续(金人瑞说)。”他没有直接下断语,不过从其“疑施乃演为繁本者之托名,当是后起”这句话来看,似乎倾向于罗贯中。
鲁迅
到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鲁迅说得就比较明确了:“《水浒传》是叙宋江等的事情,也不自罗贯中起始。…这施耐庵恐怕倒是后来演为繁本者的托名,其实生在罗贯中之后。”
再比如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就认为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为此还写过一部专著《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明确提出“《水浒传》的著者为罗贯中,而不是施耐庵”。
罗尔纲
可惜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响应和社会的认可,不少人依然认为《水浒传》只有一个作者,那就是施耐庵。因而在探讨《水浒传》时,只谈施耐庵的著作权问题,大家为施耐庵是否真有其人、为施耐庵的生卒年、籍贯等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全然不提《水浒传》还有另外一个作者罗贯中;在研究罗贯中的时候,也往往只谈他创作《三国演义》的事情,好像《水浒传》和他没有什么关系。
从已经出版的各类《水浒传》整理本来看,大多数单独署名施耐庵,也有一些署名施耐庵、罗贯中的,几乎没有单独署名罗贯中的,至少笔者还没有见到。
学术研究追求的是事实的真相,靠材料说话,以理服人。既然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证明罗贯中的著作权,那就不能武断地将其从《水浒传》上抹去。如果将其除名的话,必须说出为何只署施耐庵而不署罗贯中的依据和理由,证明明代的署名有问题,记载不可靠。
事实上,依据现有的材料要否定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因为否定了罗贯中的著作权,实际上也可以用同样的逻辑和理由去否定施耐庵的著作权。
如果尊重历史的话,希望将来各种《水浒传》的整理本上署名改为罗贯中、施耐庵两人,而不是单独署上施耐庵,当然也不必单独署名罗贯中。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罗贯中的《水浒传》著作权只是其古代小说著作权众多问题中的一个,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两书,《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这三部小说也都署名罗贯中,至于他们是否真的出于罗贯中之手,因材料缺乏,这同样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