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飞驰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诸葛亮曾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为兴复汉室耗尽一生心血。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据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载,诸葛亮的著述言教十分丰厚,其内容涉及到政治、军事、历史、物理等方面。他的文章,风格质朴,意理周至,所言十分具体。今存多为书表诏令,收入《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公元223年,蜀大败于吴,刘备随即病逝。自此,魏吴日渐强盛,并有吞蜀之心。诸葛亮认为,与其坐以待亡,不如以攻为守。公元227年,曹叡初立,诸葛亮决定出师北伐。他深知后主刘禅的统治能力,临行前写下这个表给他,告诫他治蜀安邦,必用贤人。文章笔意畅达,情词恳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并在唐代即传入日本国,播誉洋外。全文可分四段。从开头至“危急存亡之秋也”是第一段。这段言辞虽少,却是全文机杼所在,后面的许多叮嘱告诫之语都是从此引发开去的。首言先帝创业,实际上是抚今追昔,借以警悟后主,使之励精图治,以竞先帝遗业。继而指明蜀国面临的危亡之势,引出下文。
出师表第一段
第二段(从“然侍卫之臣”至“可计日而待也”)写诸葛亮从“纳谏”、“法治”、“用人”三个方面叮咛刘禅何谓宜行,何谓不宜行,并给他开出具体的方案。诸葛亮首先要刘禅广开纳谏之路,兼听各种不同意见,以明耳目。更不能自暴自弃,借用种种理由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只有这样做才能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将士精忠报国。其次,要刘禅倡明法度,以法治蜀。无论是对皇帝身边的内臣,还是对丞相府统领的朝官,都必须赏罚分明,以取信于臣民。提倡法治是诸葛亮从历史经验和亲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蜀之道。他不仅本人执法严谨,而且给刘禅手书了不少法家著作。这里又一再告诫不可“内外异法”。足见老臣用心,忠贞之至。第三,他特别嘱咐后主任用贤良之才。
诸葛亮写出师表
三国纷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诸葛亮对这点是着得很清楚的。但刘禅即位后,常轻信嬖昵小人,渐渐走上汉桓帝和汉灵帝的老路,这不能不使诸葛亮忧心如焚。他借出师之机,一针见血地给刘禅指出,不可亲小人、远贤臣。并给后主推荐了蒋琬等人,要他“亲之信之”。事实证明,诸葛亮向刘神推荐的这几个人的确可堪重任,他们为蜀国的长治久安作出了不少贡献。从“臣本布衣”到“做之、允之任也”是第三段,主要写诸葛亮自陈己志,追思先帝殊遇,以表明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宏愿。诸葛晚年,惟以北伐为主攻方向。他曾为此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在他一生的最后八个年头里,曾六次出狮北伐。诸葛亮到底该不该连连伐,另当别论。从这段文字看,它的确反映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胆略和气魄。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老臣的英姿。
诸葛亮细心叮咛
余下的为第四段。这一段承接上面劝谏叮嘱刘禅的三点,分别指明各人的职责,再次表明诸葛亮以死报效刘备、忠于汉室的决心。表,本是臣下对皇上有所请求的文体,少不了虚饰之词。但《出师表》却写得“志尽文畅”(《文心雕龙·章表》),语语发自肺腑,于明白削切中浸润着一股忠贞坚毅之气。它不像《离*》那样隐晦含蓄,以香草喻贤臣,以恶物譬小人,而是直切了当地给刘禅指出亲贤臣、远小人。这种敢于称引当代时事、直陈先世兴废之理的写法倒与曹操相似,具有清峻通脱的风格。文笔简洁流畅,造语骈散相间是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特点。东汉末年,散文受诗赋影响,开始向骈俪化方向发展。文章中已有一些类似群句的地方,如“侍卫之臣,不懈学内;忠贞之士,忘身于外”。这是世情熏染所致。
以死报效刘备、忠于汉室的决心
但从全文看,这种骈散相间的句法使文章显得慎密而不滞板,舒缓而不芜杂,较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