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寒食帖》
然而,自从苏轼开垦了东坡,他的心态就发生了彻头彻尾的变化。
元丰四年,刚上任的黄州太守徐君猷非常同情苏轼的遭遇,于是就把黄州城东门外的一块荒废了的营地划给了苏轼,让他耕种其中,以求温饱。
于是,苏轼亲自开垦了这片荒地,并在其中耕种。这才有了东坡和“东坡居士”的诞生。
而令人感到神奇的是:他仿佛从此找到了心灵上的宽慰,不再唉声叹气,不再仿惶无措,而是开始变得乐观和积极。那些官场上的起伏和人生上的风雨再也无法撼动他的心灵,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自耕自足,寄心田园的快意。
从定慧院,到临皋亭,再到东坡,苏轼一直在寻找解脱和释然。他看起来是在东坡上种地,其实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上的修炼。而正是由于这种心态的变化,才使苏轼可以继续坦然的面对人生中的各种不幸。他后来被流放广州和海南,却自始至终没有被打倒,依然可以笑对一切,无畏风雨。
这种心态上的变化,也体现在了他的诗文之中。
于是,苏轼写下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写下了“大江东去”的豪情,还写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哲思......
这些传唱千古,被后人膜拜的诗文,都是诞生在黄州东坡的耕种期间。
古人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的确,假如没有东坡,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一个才高八斗的诗赋高手。而正是因为东坡,才炼就了那个豪迈乐观,手抚铁板铜琶,高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使他成为了后世所有人最喜爱的精神偶像。
“东坡”的意义和价值,正体现于此。
结束语:苏轼曾经专门为“东坡”写过一首诗,诗的名字就叫《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有人曾说,苏轼是一个乐天派,即便面对风雨和荆棘,他也可以笑对一切,无所畏惧。就像这首诗里写的一样,他把东坡上的崎岖当成一种快乐,把竹杖撞击瓦砾的声音当作华丽的乐章。
在当下这个时代,同样存在着焦虑和不安,同样存在着风雨和挫折。或许,今天的年轻人应该多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这种精神,放宽心态,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