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毛竹笋壳身上会有一些黑黑的斑点,所以容易被人误会这个粽子是不是不新鲜,其实不然,毛竹笋壳做出来的叶子会带着一种毛竹笋特有的鲜味,长相也许不够清秀,但确是很多江浙地区人的童年回忆。
还有人说,在两广地区的粽子,就不一定是由箬竹叶包扎的,也不是用芦苇叶子包起来,而是用当地特产的芭蕉叶或者苞谷叶子。
看来粽子的学问,也大有千秋呢!只是一个粽子叶,就有这么多不同的材料和讲究,怪不得粽子的口味也多种多样。
以前老家包粽子,通常会包咸口的,大人们早早地把粽子的内馅准备好,糯米也要早早淘洗,白色珍珠一般的小糯米,喝着馅料一起,被稳稳妥妥扎进那绿色的粽叶里,像是进入一场美梦。
小孩子包的粽子总是会“露馅”,无非是手艺不精,却想着多装点再多装点。小孩的贪心常常不能有个圆满结果,这些不大正经的粽子往往要被拆掉重来。
粽子因为多是糯米做的,所以小孩并不适合多吃,只是小时候喜欢扎堆待在厨房,不一定是为了一口吃的,而是等待的过程就很有意思。
所谓翘首以盼,在现今物质条件能轻易满足人口腹之欲的时代,那样的期盼已经很少再有了。大多数是想吃什么就去点评网站上看一看,找到了哪一家就过去吃,口味不好随手一个差评,再继续找自己梦中的味道。
殊不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怀念某一个食物,并不是我们真的想吃它,而是我们在回忆当年的自己,时间无法回头,所以我们用食物悼念往昔,很可惜食物并不能圆了我们的缺憾,所以在经年之后尝那旧时味道时,总觉得缺了什么。
粽子的南北差异,看似只是叶子的差别,其实这背后的文化渊源和植物的选择,多的是我们没有了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