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翻翻手头上的资料,想想自己做过的几何题,看看是不是有这样的规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我的猜想是:因为初中阶段的几何主要是平面几何,研究平面图形的结构和度量的性质;而线和角是平面图形的基本组成,很多性质都是通过它们来体现,所以很多几何题归根到底还是线或角的问题。
当然,这是我的猜想,不喜勿喷哈!
好的,规律知道了,怎么用呢?
1.梳理几何知识点
几何的知识点很多,有的同学表示很难记,好不容易记住了,一道做题还是没头绪,不知道该用哪一个。
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点大致分为三类:线与线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线与角的关系。
比如梳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线与线的关系
①勾股定理
②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角与角的关系
①一角为直角
②两锐角互余
(3)线与角的关系
①30°对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②一角为45°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③三角函数:正弦sin,余弦cos,正切tan
这样,做题时调取就方便了。
比如这一道题:
题目要求的是周长,属于线的问题;当看到图中的Rt△BFC和Rt△BEC时,优先调取线与线的关系。
调取哪一个呢?结合题目中“M为BC的中点”,就能想到用“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了。
2.调整思考的策略
学习几何时,两极分化的现象会比较严重,有的同学觉得有手就行,有的同学觉得无从下手。
现在,做一道几何题,不妨试试这样找思路:
第一步,读题判断,它是线的问题,还是角的问题?
比如这一道题:
第1问是切线的判定,需要连结半径OD,然后证明∠ODH=90°,它其实是角的问题;第2问要求两条线段的比值,很明显是线的问题。
第二步,把握方向,要么找更多的线,要么找更多的角。
从哪里找更多的线或角呢?
首先,看已知条件,找现成的线或角;
其次,找隐含条件,看有没有线或角;
再次,把线角互化,得到更多线或角;
最后,创造线或角,比如设未知数、添加辅助线等。
还是以上面的题目为例。
第1问是角的问题,我们想证明∠ODH=90°,方向就是找更多的角。
题目没有给出现成的角,但是给出了一个“DH⊥AC”,由此可得∠DHA=90°。
观察∠DHA和∠ODH,它们刚好是一对内错角,如果能证明OD∥AC,就能得到∠ODH=∠DHA=90°,问题就解决了。
怎么证呢?
平行线的判定通常跟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有关,所以还是得继续找角。
题目给出了一个“AB=AC”,由此可得∠B=∠C;连结OD,会发现OD=OB,由此可得∠B=∠ODB,等量代换就有∠C=∠ODB,而∠C和∠ODB恰好是一对同位角!
解题思路就这样找出来了。
第2问是线的问题,我们想求FE/FD的值,方向就是找更多的线。
由FE/FD可以想到△AEF和△ODF,由第1问的结论OD∥AC易证它们相似,于是得FE/FD=AE/OD,问题转化为求AE/OD的值。
题目给出了一个“E为AH的中点”,由此可得EH=EA。
然后呢?
找找隐含条件,会发现图中藏着一个圆内接四边形ABDE,由此可得∠B ∠AED=180°;另外,从图中还可以发现∠CED ∠AED=180°,等量代换可得∠B=∠CED。
不仅如此,结合第1问的结论∠B=∠C,等量代换可得∠C=∠CED,进一步得CD=DE,也就是说△CDE是等腰三角形。
还没完,结合条件DH⊥AC,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CH=EH,于是有CH=EH=AE,进一步得到AE=AC/3。
那AC和OD又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O是AB的中点”和“OD∥AC”,易证OD是△ABC的中位线,于是有OD=AC/2。
因此,AE/OD=(AC/3)/(AC/2)=2/3,问题就解决了。
3.总结解题的经验
调整了思考策略,只要知识点扎实,很多几何题都能轻松拿下。
当然,难题还是会遇到,但是我们可以从线和角两个维度,有效总结解题经验。
比如这一道题的第2问:
第2问既有线的问题,又有角的问题,很多同学表示看都看不懂。其实解题的关键,在于创造线和角。
怎么做呢?延长BM到点H,使HM=BM,连接GH,延长MB交AE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