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鸟五彩之色太过漂亮,注定要走上不平凡的道路。可在《山海经》中,它始终都是一只凡鸟。这种鸟具体长什么样子,我们是可以从记载中找出答案的。《山海经·山经·南山经》中记载一个名叫“丹穴之山”时是这样说的: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这里说山上有鸟,样子像是鸡,身上有五彩花纹,花纹的样子像是字,饮食很普通平常,自个会边唱边跳。这里的这个饮食自然平常,边唱边跳我们能想到什么东西呢?其实他前面已经说过了是样子像鸡。这也是我们下面要说的,远古凤鸟第一原型其实就是一只鸡,而且直到现在还有这种鸡。
二、凤鸟第一原型一说凤鸟第一原型是只鸡,肯定会有人哑然失笑,并且认为笔者在胡说八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鸡是家禽类,而凤鸟一看名字就是鸟类,这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其实,远古时鸡也是鸟类,就算是后来被人训化后仍然也属于鸟类。况且这里说的凤鸟第一原型并不是咱们常见的那种鸡,而是一种野鸡。名字叫“雉”。
这种野鸡的样子非常符合古代人对凤鸟的描写,而且如果我们深究的话,会发现在凤鸟神化的过程中,其实跟雉有个相互成全的过程,也可以说成是凤鸟保留了这种野鸡的自身优点。
《山海经·山经·西山经》中写“小华之山”上有这样一种鸟:
鸟多赤鷩,可以御火。
这里的这个赤鷩说的就是雉,也就是野鸡,重要的是后面还有一句可以御火,这也是凤鸟的技能之一。所以我们看到这种记载时,不由得怀疑这两种鸟在古代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那么,这种野鸡的样子究竟长什么样?跟传说中的凤鸟样子一样吗?我们在这里能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就是后世人们根本没有见过凤鸟,人们都只是听到传说,说这种神鸟长什么样子,可谁也没有见过。但传说中这种神鸟的样子确实就是“雉”的样子。甚至会有人拿着雉当凤鸟来骗人。
春秋战国时期,“宋尹”学派祖师,齐国著名哲学家尹文在《尹文子》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楚人握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欺之曰:凤皇也。路人曰:我闻凤皇,今始见矣,汝贩之乎,请买,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
这个故事说有人拿着个野鸡当成凤皇卖给了一个路人。尹文是战国时期著名诡辨家,最出名的理论就是我们熟悉的“白马非马”论。其实我们举例的这个故事跟白马非马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的决不是一个人上当受骗了那么简单,同时也可以称为“野鸡非鸡”,这里面是有哲学意味的。但我们从这里能读出什么和看出什么呢?这个路人被人骗,但谁又能证明这只野鸡不是真的凤皇呢?因为从来没有人见过凤皇,只听过它的样子,而样子就是这样的野鸡。
此外我们都知道,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皇后名字叫“雉”,古代人取名字时是会用动物,比如汉武帝的名字叫“彘”,也就是猪。那吕雉这个名字也要以称之谓吕野鸡。但仅仅是野鸡这样吗?她爹给她取名字时,其实暗中是希望她能成凤的。
所以,古代凤鸟第一原型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野鸡。那么就会有另一个尴尬的问题出现,传说中的凤鸟可是会一飞入青云的,野鸡会飞而不能高飞和久飞,这个点对不上啊!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古代神物的神化过程。
三、凤鸟的神话过程古代的一些动物在神化的过程中,会慢慢加入一些别的动物身上的优点,最终形成一种完全怪异的新物种。比如说龙,身上最终被安上了很多别的动物身上原有的东西。凤也是同样。
那为什么要这样神化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其神秘性。古人神化某种东西基本上有三个步骤:一是人间较常见,二是人间很少见,三是人间不得见。
最初时人们都可以见到,慢慢的人们很少看到,最终人们完全就只是听说,见是见不到的。那怎么样才能实现这样的转变过程?就是让这只神物变成四不象。
我们上面论证说第一原型是雉,它首先占着野鸡原本的优点,比如五彩斑斓,身上的花纹丰富。那不会久飞怎么办?没关系,找别的能高飞和远飞的鸟同化在它身上,比如说燕子。可是脖子太短不足以显示其高贵,没关系,把蛇的脖子给安在它身上,尾巴也不太漂亮,不要紧,把孔雀和鱼尾巴拿来,太小也不行,让它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