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大片的草方格
儿子王立钧记得,父亲给林场里立下“铁规矩”:“他不让树过夜,要抢时间,放上一夜以后第二天种进去可能会影响成活率,他晚上就必须把这干了,整整一夜。”
夏天,王有德带领职工顶着50多摄氏度的高温将沙漠推平,挖坑种树,晚上就住在沙窝上搭建的帐篷里。“每天在高温天气三伏天的时候,脖子跟后背皮都会晒红,有时候皮都会晒起来,真的很辛苦。”王立钧记忆里,父亲那个时候非常拼命。
△齐心协力防沙治沙
王有德还发动全家参加植树劳动,周末就被规定为义务植树日,全家人都要到林场劳动。时年十几岁的王立钧对此并不理解:“小时候最害怕周六、周天,尤其是‘十一’‘五一’的时候,正好是种树的季节,人家都放假,我们就要去参加劳动。”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责任问题。”王有德知道“人”是植树造林的关键,他为此制定了一套造林效果与工资挂钩的办法,一人一年扎设1万个草方格、栽植1万株树苗、治沙面积100亩、从治沙中实现收入1万元。大家把沙漠当成了自己的“口粮田”,责任心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治沙重要手段——扎设草方格
巨大的效益面前,林场职工思想转变,逐渐开始认可改革,接受改革,推动改革。尽管条件艰苦,风沙大到一张嘴就进沙子,但大家还是铆足干劲植树造林,治沙成效也日益明显。在过去40多年,王有德带领林场职工种下防风固沙林63万亩,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构筑起一道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的绿色屏障,将沙漠推后了20公里,阻止了沙漠的南移和西扩,保护了黄河的生态安全,形成了一套可供复制的治疗 “地球癌症”的中国方案,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如今俯瞰白芨滩林场
“任务没有完成,我不能休息!”
随着治沙成就的不断取得,王有德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治沙英雄、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但各种荣誉加身的王有德仍旧继续扛着铁锹上山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