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有名的诗十首,骆宾王最著名的十首诗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04 05:07:18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有名的诗十首,骆宾王最著名的十首诗词(1)

可以说,只要读过书的人,没有不知道骆宾王的《咏鹅》的。据说,骆宾王写《咏鹅》这首诗那天,正好是他七岁的生日,真是个天才诗人。

传说,当天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也给骆宾王带来了很多好吃的。骆宾王看见好吃的就嘴馋,心里想着怎么才能尽快让父亲同意他吃那些东西。儿子的心思自然瞒不过他的父亲,于是父亲决定考考儿子。这时候,一个丫鬟端了一大碗汤过来,正是骆宾王最喜欢喝的八宝银耳莲子汤。父亲就说:“儿子,你要是能够以门前池塘里的那群鹅为题作一首诗,我就把汤奖励给你,如果作不出来,你就回书房读书去。”

骆宾王见父亲很严肃,生怕父亲真的让他回书房去读书。他转过头,看见池塘里那些正伸长脖子朝天叫着的白鹅,又抬头望望那碗飘着香气的莲子汤,并想要是汤凉了就不好喝了。于是,他灵机一动就咏了起来:“鹅,鹅,鹅。”父亲一听,不觉得这是什么诗,有些生气地摇摇头。这时,骆宾王看见池塘里的鹅正好伸着脖子朝天叫着,就又咏道:“曲项向天歌。”父亲这才点点头,让丫鬟把莲子汤端到儿子面前,但说:“先让你看着,但还不能喝。”骆宾王看看汤,又看看池塘里不断浮游的白鹅,就接着说:“白毛浮绿水。”父亲一听,称赞道:“好,好!”骆宾王听父亲说好,得到鼓励,赶快接了最后一句:“红掌拨清波。”父亲这才明白了儿子作这首诗的含义,禁不住笑了起来,就让他把汤喝了。

《咏鹅》是一首咏物诗,就是以物体为写作对象的诗歌。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更具有童谣的特点,它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但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所咏之物——白鹅的特征来进行描写。全诗有主体(鹅),有背景(清波),有形体,有神态,有动作,有声音。虽然全诗主要采用了朴素的白描手法,但在不经意间,很好地利用了“白”“绿”“红”等色彩的相衬,刻画出了白鹅美丽而可爱的特点,不但自然、真切、传神,而且很符合儿童的审美视觉特点,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特征及领悟事物之美的天赋。

骆宾王有名的诗十首,骆宾王最著名的十首诗词(2)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有名的诗十首,骆宾王最著名的十首诗词(3)

骆宾王在这首诗前附有一段序文,诗人在序文中道出了自己作这首诗缘于自己的牢狱之灾。骆宾王的序文与《在狱咏蝉》诗相得益彰,引蝉自喻,以高风亮节的蝉为自己的人格化身,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郁闷心情,以及乞盼有清官明察,给予自己公正、公平判案的心愿。

他在诗中写道:时至深秋,牢狱的西墙外,寒蝉在不停地鸣叫,凄楚的蝉声把狱中囚徒的愁绪牵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诗人认为,自己正处于玄鬓盛年的大好时光,本可以大有作为,却独自被系身牢狱,只好孤苦地吟诵着《白头吟》这样哀怨伤感的诗句。读者从这样的诉说中,可见诗人对身陷囹圄的极大不满与悲伤。接下来,诗人借写蝉的处境进一步诉说了自己不满的缘由。秋意已深,秋气已重,秋露已沉,秋蝉的薄翅欲飞不能,只能哀鸣。这里,诗人明写秋蝉因秋深而遭受的困苦,实则写自己被囚困后不得自由的郁闷与悲凉。关键的是诗人如蝉一般清廉高洁,一身芬芳,可有谁能了解自己那冰清玉洁的心肠呢?

此事是有缘故的。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时,刚升职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爱打抱不平而受了他人诬陷,被捕入狱。在那邪正难辨、正义难伸的封建朝廷,骆宾王无处申冤,便拿起诗笔,以蝉喻己,顾影自怜。诗歌以蝉声来触动起“客思”,引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情感。诗中始终把“物”与“我”联系在一起,写物也是写诗人自己。曾经的追梦少年,渴望像树上的蝉一样高唱,而今不但一事无成,甚至被诬入狱,大好的青春,被政治上的种种遭遇消磨而逝,头上平添了丝丝白发。但可贵的是,诗人并不愿向恶势力屈服,骆宾王在诗中突出强调了自己的“高洁”之心,只是这样的心却无处表达,正如战国时楚大夫屈原在《离*》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哪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呢?只有蝉能为诗人而高唱,也只有诗人能为蝉而长吟。诗以问句结尾,如要找答案,答案便只能如此了。

诗中诗人感情充沛,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本诗用语双关,写物喻人,又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相融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难得的名篇。

骆宾王有名的诗十首,骆宾王最著名的十首诗词(4)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有名的诗十首,骆宾王最著名的十首诗词(5)

骆宾王生活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他对这位女皇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能有恰当的时机匡复李氏唐王朝。可是,在时机尚未到来之前,诗人感到极为压抑,以致陷入极度彷徨苦闷之中。于是,诗人写下了《于易水送人一绝》,借古时的人与事来讽喻当今,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苦闷而悲愤的心境。

这是一首咏古诗,就是以古代的人与事为写作内容。“易水送客”的典故出于《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战国末年,七雄争夺天下,到后来,秦国富强,有了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野心。燕国太子丹曾在秦国做人质,后逃回了燕国。为了向秦国复仇,他招募武侠荆轲准备去秦王朝堂,用匕首威逼秦王归还被他吞噬的诸侯之地。荆轲的这一行动,吉凶难卜,在临行时,燕太子丹、高渐离等一行人穿着白色丧服到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告别时,高渐离还击打筑乐,唱起悲壮的送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激越,表达出壮士视死如归的决心。

诗的前两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的就是荆轲与太子丹等“易水送别”的史实,用简洁的十个字概括出了那个令人感叹的悲壮场面,在表达诗人对荆轲的深深敬意之时,也暗含了诗人自己对匡复李氏唐王朝的决心。“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将古今联合在一起,借古喻今的意思非常鲜明。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将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沿引至今,千载犹存,其中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和自己以荆轲为榜样的真实心理。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内容中并没有叙述朋友送别的情景,更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其实,完全可以将此诗定为纯抒怀咏志的作品,读者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的激昂壮别的场景,即能领悟到诗人借历史故事所要表达的愤世嫉俗的情怀。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