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全诗表达的情感,醉里挑灯看剑表达了什么感情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04 16:41:48

在我们中国古代,仕隐思维一直都是并存的。先辈们都鼓励后辈努力学得一身本事,然后通过出仕、当官,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赢得声名和利益的同时,也造福其他的人。

具有“隐士”思维的人主张“不求金钱利益”,但是他们从来不会放弃对“荣誉”的追求。因为只有当人们有追求的时候,社会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名声其实就是“荣誉”,而“荣誉”是一个褒义词。只有当一个人做了符合社会群体共同利益的行为时,他才能得到这样的“荣誉”。

比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面的将军,他的梦想是为国家南征北战,完成统一大业,然后他也得到了“美誉”。这种思想不但是正大光明的,同时也是应当被大力宣传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持有那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声与名”的隐士思想。但是事实上,持有这种思想的人,隐的只是他的“名字”罢了,而不是说他不想得到别人的“赞美”。

说实话,在如今的这个时代,我根本不太相信,有人会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追求名利。所以这些所谓的“家长们”,主要反对的还是辛弃疾这首词中并不存在的所谓“愚忠”思想了。

醉里挑灯看剑全诗表达的情感,醉里挑灯看剑表达了什么感情(5)

其实,这些所谓的“家长”,读这首词完全只看了表面,他们完全没有搞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古代人的忠君思想,事实上就是一种对于自己理想的忠诚。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受制于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制度。古代中国必须遵守封建等级制度,他们只能在忠君的大前提下,才能实现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基于这样的前提,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才有可能得到彰显,反之则不然。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排除了“忠君”,也就无所谓的“忠诚”,更谈不上爱国了。

用现代人的意识去反对古代人的“忠君”,也是一种很不可理解的行为。“忠君”本身对于被“忠诚”的对象,也不是无条件的。

儒家的孟子主张“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即君王无道,人民就可以推翻它。“三纲五常”的大前提是,“君不正臣投异国”。可见,古人的思想也是很先进的。

所以,为什么要因为一位古人有“忠君”的思想,就将其作品不分青红皂白,一竿子打死,说他是“愚忠”呢?要是这样的话,这些古文基本上得全废掉。

醉里挑灯看剑全诗表达的情感,醉里挑灯看剑表达了什么感情(6)

因为古代不忠君的人,基本上都被打成了“反贼”。除非这些人真正地谋反成功了,不然你认为他们的文章,还能流传下来吗?

当然,也有的“家长”认为,我希望孩子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既不讲忠君,也不求名利,我的孩子将来长大了就会去参禅悟道。这样的选择,也不是不可以。

所以,谁能说哪一种人生选择就是错误的呢?但是这并非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错误,只能怪那些所谓的“家长”的思想有点太非主流了。

结语

只要稍微花上个几分钟的时间,简单地翻一下书,或者是上网查询一下,了解一下辛弃疾的生平,都不会曲解“了却君王天下事”这句词。

事实上,辛弃疾在这里说的真的不是要去为哪一个皇帝去效忠。因为他回归南宋四十多年以来,北伐的政治主张,基本上没有得到过支持。

只是在他人生中的最后几年,被韩佗胄利用了一把,当了一回“枪”使。但是,辛弃疾根本就不同意那一次的北伐,因为韩佗胄准备不足,仓促行事,只能失败。

醉里挑灯看剑全诗表达的情感,醉里挑灯看剑表达了什么感情(7)

所以,辛弃疾在这里“了却”的也并非真正的“君王天下事”,他说的是涉及国家的大事,也是自己一辈子的心愿。

因为这个东西,本来应该是南宋君王的责任,但是南宋的君王没有去做,而辛弃疾做了。而且他也只是在梦中幻想着做成这么一件大事,如此而已。

另外,一个古人有“忠君”的思想并没有什么不对,除非有人坚持认为“忠君”就是“愚忠”。如果是这样,那么古人一切的“忠诚”行为在他们看来,也许都是应该被“移出”的了。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