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中的牵羊礼
赵光义的皇位传到了宋高宗赵构。
赵构没有后代,在反复斟酌之后,把皇位还给了赵匡胤的后代。
赵孟頫的五世祖秀安僖王赵子翶,是宋孝宗的父亲;四世祖崇宪靖王赵伯圭是宋孝宗的哥哥,宋孝宗对兄长非常好,在湖州专门建了豪宅,赏赐给兄长居住。
赵孟頫也因此成为了湖州人。
赵孟頫的曾祖赵师垂,祖父赵希永,父亲赵与訔,都做过三品以上的大官。
赵孟頫的父亲赵与訔为官清廉,给赵孟頫做了很好的人生典范。
赵孟頫的母亲姓丘,只是赵与訔的妾,赵孟頫实际上庶出的,排行第七。
庶出的男子也很痛苦
赵孟頫在父亲的身教和母亲的言教双重加持下,学问精进。
所以,才有了史书上记载的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1266年,赵孟頫父亲去世后,丘夫人流泪告诫他:“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成人,吾世则亦已矣。”你的血管里流淌着皇家的血脉,如果没有学问怎么成人呢?
这是赵孟頫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母亲对他的第一次点醒。
于是,赵孟頫不甘心这样平庸的人生,他要用学问给自己一个锦绣的前程。
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将满二十岁的赵孟頫来到临安,参加并通过了国子监考试,被任命为真州司户参军,但是没有赴任。
(这段历史,后来有人考证是五哥孟頖的经历被错误地按到了赵孟頫的身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来细看。这里采用正史的说法。)
这时的南宋王朝已经风雨飘摇了。
1276年三月,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携宋恭宗出降。
这一次,蒙古人比女真人要文明了一些,没有屠城,还算是善待了宋朝皇室和临安百姓。
在随后的几年中,蒙古大军忙着剿灭南方零散的宋朝反抗力量。
1279年3月19日,陆秀夫在崖山背着宋朝的末代小皇帝赵昺投海殉国。大宋王朝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这时,在湖州家中躲避战乱的赵孟頫也陷入了迷茫。天下没有了,学问有什么用?
赵孟頫的父亲为官清廉,没有置下什么家产,迷茫中的他就用书法和绘画来贴补家用。
母亲丘夫人看到儿子这样,又一次提醒道:“天下既定,朝廷必偃武修文,汝非多读书,何以自异齐民?”
还是那句话,你是皇家血脉,不能和普通人等同。
赵孟頫听了母亲的话,重新开始钻研学问,就拜也居住在湖州的大儒敖继公为老师,学习老师擅长的儒家经典《周仪》《仪礼》《礼记》。
有名师的指点,赵孟頫的学业大有精进,“经明行修,声闻涌溢,达于朝廷”。
1278年,24岁的赵孟頫开始写作儒学心得《尚书集注》,这本书他写了二十年。
赵孟頫在“吴兴八骏”中,名列榜首,他的盛名既不是因为书法也不是因为绘画,而是过硬的学问。
1282年,赵孟頫的母亲去世了。
也是在这一年,他为友人写下了《行书秋兴诗》,抄录了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四首,这也成为他本人传世纪年最早的书作。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元,纸本,纵23.5厘米,横261.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他的才名已经引起了元朝官府的注意。
也是在这一年,与赵孟頫相识的任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的元朝大臣夹谷之奇,做了吏部郎中,他特别推荐了赵孟頫,但被赵孟頫婉拒。
因为母亲新丧,朝廷也没有为难赵孟頫。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将赵孟頫引见给元世祖忽必烈。
这时候的赵孟頫一方面没有理由拒绝,另一方面他当时的生活非常窘迫,靠书画也难以温饱了。
据《吴兴备志》记载,“松雪微时,尝馆于嘉定沈文辉、沈方营义塾。”这样的一个大学问家只能去做私塾先生,这让心高气傲的赵孟頫怎么甘心呢?
还有一个原因是,同时期的谢枋得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为程文海所荐,推辞不应招。就被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强行送到大都,绝食而死。
这与赵孟頫内心所设想的人生规划所差甚大。
所以,赵孟頫不顾戴表元有《招子昂歌》、牟山献有《简赵子昂》和《别赵子昂》诗等劝阻他出仕元廷。
当然他的朋友中也不时都持反对意见,比如方回就给了他“时闻黄耳信,缓步取公卿”的祝福。
他也是牢记母亲的嘱托,用这样一句话表明了心迹:“士少学之于家,盖欲出而用之于国,使圣贤之泽沛然及于天下。此学者之初心。”
他北上了,他怀着一颗济世为民的心北上了。宋亡时他没有做背叛宋朝的事,元兴了他要做有利于百姓的事。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32岁,年底时他到达北京,在等候忽必烈接见的这段时间,应外甥张景亮之请,书写了《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