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起义那会,范邦彦开门投诚,将辖地交由宋军,举家迁移南方。
虽然到了南方,也成了家,范如玉仍时常有一种漂泊感。
婚后数年,夫妻俩始终是租房度日,经济因素倒是其次,问题在于辛弃疾没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干下去。
1164年,辛弃疾在江阴签判干了2年任满,改任广德通判,不到3年,又调任建康府通判,
“什么时候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呢?”范如玉也曾偶然流露出这样的念头。
别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可他们的家在哪里呢?在北方,在那个无法回去的北方。
虽然始终在漂泊,辛弃疾的官职也在逐步提升,在建康府任上,辛弃疾得到主战派叶衡推荐,进京面见刚即位不久的宋孝宗,对策延和殿,阐述对金策略。
辛弃疾获得了升迁,可离收复中原的目标却越来越远。他成了京官,职位是司农寺主簿,分管粮食,辛弃疾后来号稼轩,和这段经历也不无关系。
朝廷也并非毫无作为,素有恢复中原之志的孝宗即位后,于1163年,命枢密使、江淮宣抚使张浚为都督,发动北伐。战事初期非常顺利,宋军一度攻破宿州城,宋孝宗亲自发出嘉奖令:
“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
可最终前方将帅因奖赏不厚失和,导致官兵不满,最后反而输掉了战争,史称“符离之战”。
此时主和派又占了上风,要和金军议和,最后达成协议,宋对金称侄皇帝,不再称臣。每年向金贡献银、绢二十万两匹。这一年恰是宋孝宗隆兴二年,史称“隆兴和议”。
这又是一次耻辱的议和,本来孝宗皇帝打算养精蓄锐,再打一战,可是身边主和派的声音越来越高,辛弃疾决定做点什么。
于是他白天处理案牍,晚上构思复国之策,一共写下10篇奏章,分别是:
《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
从如何制定战略,刺探敌情,到战争准备,后勤补给,再到具体如何打仗,甚至到如何接应北方的军民,都有十分详细的阐述,不仅有理论基础,更具有相当的实操性。
辛弃疾给这10篇奏章取名为《美芹十论》,美芹出自《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反对司马氏,不愿意出仕为官,司马氏逼迫嵇康的朋友山巨源去劝他,嵇康一不想为官,二来不想让朋友为难,于是写下这篇绝交书。
美芹是文章最后一句,说以前有人以为美芹就是最好吃的食物,于是拿去献给君主,谁知道对君主来说根本就是无用之物,所以你觉得我是美芹,可对司马家实在是没什么用啊。
这也就是“美芹献君”的典故,辛弃疾以美芹为《十论》的标题,是表示自谦。
可这美芹的命运似乎也暗合典故,奏章呈上去以后就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了。
又过了几年,主战派虞允文拜相,辛弃疾觉得又有了希望,可叶衡却认为虞允文年事已高,已经没有当年的进取心了,于是辛弃疾决定再给虞允文上几条建议。
他又一连写了九篇文章,合称《九议》,前三篇论述敌我形势以及北伐的战略任务,中三篇指出抗金的详细战术,后三篇则是后勤保障工作如何实施。
辛弃疾去拜见虞允文,得到的回复是,词写得不错,未来能在文坛有一番作为。
不论是《十论》还是《九议》,最后都落了空,这些年,自己到底在做些什么?
《青玉案·元夕》具体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所写,其实一直没有定论,但很大可能,这首词写于辛弃疾在临安期间的一次元夕节。
元夕也就是元宵节,和现在不同,元宵节在唐宋,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