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的列西,“有许多船只停泊,有许多房屋,有许多商人,在这里收购桐油、麻油、杂油、芝麻、草药等货物,”,而与列西接壤的王村,“上通州、黔,下辰、常,是永郡的交通要道,也是水陆联运的枢纽”,已经发展成了桐油贸易的重要枢纽。
也正因为如此,在乾隆时期,才有了“辰油遍及全国”的盛况。
随着桐油交易的繁荣,湘西油桐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在清初的地方志中,对当地油桐林的栽培和当地官吏的推广,都有较多的记录。
湘西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靠着种植油桐树而赚钱,“苗人不种水稻,多种树木,有桐,有茶,有杉木,有竹,有竹林,有茶树,有竹树,有竹子,有茶园,有松林,有竹园,每年丰收,苗人卜出桐茶,耕种不完,中秋节后,茶叶开始丰收,赚得盆满钵满。
(二)油桐树的栽培技术
康熙年间,黔阳知县张扶翼在介绍油桐种植技术时,曾说:“农事一成,即治理山野,砍伐杂草,焚烧,冬天结冰,俟来春,再种油桐,油桐尚未成熟,先种上芝、莽,今年仍有收益,待油桐长成,收益更大。”张民曾说,在油桐生长的季节,可以在油桐生长的季节,实行林粮间作,种上芝麻、大麦等杂粮,可以解决投入和收益较高的问题。
“改土归流”之后,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大力发展油桐,民间流传着“一船油桐,十船稻米”的歌谣,这也是为什么“山中除了杂粮,到处都是油桐”的原因。
这是一种典型的林粮间作,当地居民利用油桐与杂粮种植,达到了林粮兼收的目的。到了宜统时期,当地还在“山坡上,种植小麦、谷子、玉米、豌豆、番薯,即使在峭壁上,也有种植桐树、茶树,以利于地理。”
在民国时期,这一模式已经相当成熟。20世纪三十年代,凌纯声和芮逸夫在对湘西苗族地区的考察中说过,“许多苗人擅长种植桐木和茶叶,新开垦的山头,在桐木成熟之前,还可以种植一些杂粮,但过了两三年,已经种植了桐木的地方,就不能种植杂粮了。”当时,帮助凌纯声和石启贵一起考察的苗人,称之为“林粮并进”。
(三)油桐与玉米的间作
随着油桐的大面积栽植和林粮间作的推广,玉米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间作作物。乾隆时期,辰州府在丘陵地带,广泛种植小麦、包谷等杂粮,甚至在丘陵地带,也有种植,甚至在丘陵地带,也有种植,到了嘉庆时期,玉米就成了这里的主要种植作物,“方春在山上看到,可以耕种的地方,都是杂粮繁盛,但大庄却是包谷最多,山腰上种的都是油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