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论政: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年),孔子听说叶公政绩显赫,特意由蔡及叶,与叶公交流治国方略。在此期间,叶公不仅向孔子请教了治国方略,而且还同他讨论了伦理道德的标准问题。孔子主张当亲人犯罪时应“为亲者隐”,而叶公主张应“大义灭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论政”。论语中有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退位让贤:公元前475年,是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分界的年份。此时的叶公,感到年轻一代朝气蓬勃,如果把权力交给他们,会更有利于楚国兴旺。于是他毅然把令尹一职让给公孙宁,把司马一职让给公孙宽,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让贤。
根据这些事迹,像叶公这么牛的大佬,不应该有“叶公好龙”中的这种表现,于是网上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说“叶公好龙”是《新序·杂事五》作者刘向的倾向性抹黑。
具体意思就是说:叶公在封地兴修水利时,将水利施工图画在了墙壁上。有的客人见到墙壁上的水利施工图,不解其意,且又对叶公的地位、声誉暗生嫉妒,他们在出了叶公家的大门后,逢人便说“人人皆知龙能腾云驾雾,而叶公却画龙不画云,可见他并不真的喜欢龙。”至汉朝时,文人刘向根据此事,在其所编的《新序·杂事》中,写下了“叶公见龙而走”的段子,成为后世“叶公好龙”之说的来源。
理由如下:
1.叶公兴修水利,在墙上作水利施工图的可能性很高,毕竟那么大的图,画在竹简和羊皮上不太现实;
2.叶公是道家流派的人,刘向是西汉时期《谷梁传》的名家,《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而《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所以刘向继承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
3.刘向所处的时期,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流派之争以及历史上“叶公论政”中叶公与孔子意见相左,是刘向倾向性抹黑的主要原因,在当时,这是“政治正确”,是每一个儒家传人应尽的义务。
笔者想了想。
嗯,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叶公见龙而走”记载在《新序·杂事五》中的“子张见鲁哀公”。具体为: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
翻译一下:子张去拜见鲁哀公,过了七天了鲁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仆人去,说:“传说你喜欢人才,因此,冒着风雪尘沙,不敢休息而来拜见你。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觉得你所谓的喜欢人才倒是跟叶公喜欢龙差不多。据说以前叶公子高很喜欢龙……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现在我听说你喜欢英才,所以不远千里跑来拜见你,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原来你不是喜欢人才,你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罢了。诗经早说过:‘心中所藏,什么时候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离开了!”
子张是孔子的学生,是个性格开朗,为人豁达的人,孔子死后,他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对于信仰不坚定的人相当鄙视,如《论语·子张》篇中载:“子张日: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翻译一下: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或者,叶公和孔子论政的时候,子张也在场,现场看了叶公家墙壁的水利施工图,误解其意也说不好哦。
所以,可能“叶公好龙”的说法,子张时期就开始传,刘向也只是加以记载罢了。
当然这仅是笔者的臆测,聊供大家娱乐。具体如何,历史中自有公论,读者有什么意见,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下面再讲讲“尾生抱柱”。
尾生抱柱:一般用以比喻坚守信约。
语出《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翻译一下: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下相会,女子没有来,大水却来了。水来了尾生也不走,抱着梁柱死掉了。
庄子的本意,是批判那些死脑筋,说他们看重名利不尊重生命(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讽刺的是儒家学说中的“舍生取义”。
后来,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写道:“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走,抱柱而死。”
此后尾生就成为了守信的代表。
《汉书.东方朔传》中,说东方朔勇敢像孟贲,敏捷像庆忌,廉洁像鲍叔,诚信像尾生(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