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硖石驿,诗圣杜甫亲眼目睹了官军抓丁的惨暴场面。这一夜,诗人伴着泪水,写下了千古留传的《石壕吏》
此时暮色四合,瘦骨嶙峋的老人揣着惊恐,艰难行走在石壕古道上。他从洛阳来,已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要赶往华州任所。昨夜留宿新安县,今一大早出发,才赶到这里。前方往西不远处就是石壕村,今晚只能在那里歇息了。伴着暮色,孤苦的诗人消隐在破败的村落里。但到了半夜,急促、粗暴的砸门声惊醒了他,留他住宿的老翁慌忙翻墙逃跑了,只留下老太太出门向前来征兵的官差哀乞、哭诉……这一夜,诗人泪水涟涟,伴着残烛,写下了《石壕吏》这篇不朽的诗作。
(资料图)
星转斗移,时光变迁。一千多年来,人们叹咏着《石壕吏》,沿着诗人模糊的足迹,寻找着让诗人流泪的石壕村……我们考察组一行,就是怀着和前人一样的心情,踏上了这块土地。从三门峡市出发时,陪同我们考察的三门峡技术学院副院长李久昌建议我们先去石壕古道。沿石壕古道东行,可以看到现在的石壕村和当年杜甫投宿的石壕村。李久昌是西北大学历史系史地研究所的博士生,是大学者李建超先生的得意门生。我们在西安与李建超先生座谈,说起李久昌时,老先生对自己学生的学识、人生连连夸赞。
△崤函古道上的石壕道南高北低,至今留有清晰的车辙印痕和马蹄石印。公元759年春天的一个暮色中,大诗人杜甫就是沿着这条道向硖石驿方向匆匆赶去
据李院长介绍,崤函古道东段,因其主要线路穿行于崤山山脉之中,故而被称为崤山道。崤山道可分为两条,起点皆在陕州城古址,终点有所不同,故而分为两道,即“崤山南路”或“崤山北路”。唐代对两京间的驿路、驿站非常重视,开元年间,由监察御史检校两京馆驿;大历年间,朝廷专设馆驿史管理驿站。当时一般行旅及皇帝行幸,多取南道,南道为交通主线,设置的驿馆,驿站较多,可以考证的就有18个;而北道路比较难走,不经常置驿,可考的也仅3个。但北道多用于军事用途。所以《元和郡县图志》中说:“今邮传所驰出于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