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硖石驿---洛阳火车票 资料图)
硖石坞在何处?鸭桥故镇又在哪里?史料上记载的硖石县如此频繁的迁移,把我们都搞糊涂了。为了弄个明白,我们从石壕古道遗址折西,来到了硖石乡所在地硖石村。该村东西狭长,四面皆为崤山环绕,一条道路从村中通过,当地人称之为老路。在走访中我们发现,一些当地的老人把此地称为硖石驿,他们兴致勃勃的说,1943年,一位名叫薛鸿林的实业家在陕县硖石驿筹办的大型水泥厂,就在现在的硖石乡,解放初,这个厂子还在呢;还有一位叫李俨的大科学家设计开凿了硖石驿1760米的大隧道,陇海铁路才得以开通,并在此设站叫硖石驿车站,当地一些老人不但参加了这项工程的大会战,许多人也见过这位科学家呢;还有,解放初期,在这里修监狱时,挖出了很多宋代墓冢,还上了报,说“陕县硖石驿地方国营石料厂在建工程中破环宋墓多座……”
面对我们的困惑,李院长娓娓向我们道来。
(崤函古道 资料图)
硖石乡,原来确实叫硖石驿,此地在宋代曾为硖石县治,叫石壕镇,后又改为硖石关、驿所,至于驿所的名称,已不可考。明清时在此设驿,称为硖石驿,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50~60年代。老一辈学者如复旦历史系教授王文楚、著名学者严耕望等习惯称此地为“今硖石驿”。所以,当地老人依然习惯称“硖石乡”为“硖石驿”,就是这个原因。史料中记载的古代名人如姚崇、高季兴等为陕州硖石人,有人认为他们就是今陕县硖石乡人,这是不准确的。其实,这里说的硖石是指硖石县。硖石县因治所不断变化,使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硖石。据史料记载,硖石县前身是崤县,北魏太平和十一年(487),分陕县东界于冶卢,置崤县,取崤山为名。这“冶卢”与今陕州交口的“野鹿”音近,即现在的野鹿村,以野鹿村为界,以东为崤县。
△石壕古道示意图
公元606年废崤县,并入陕县,公元617年又恢复,治所在今陕州区菜园乡石门水库附近,那时称硖石坞,在崤山南道,但旋几又废。到了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又设崤县,620年,将县城迁往今硖石附近,史书上称为鸭桥故镇。今陇海铁路硖石站西面由东向西连接两座桥梁,东面一座跨古千崤水,西面一座跨古崤水,这鸭桥古镇就在西面这座桥下。这鸭桥镇,在秦汉时就是军事重地,是北周“三崤镇将”的治所。634年,又将硖石县城迁至今陕州区菜园乡南县村附近,史书称安阳城,640年,迁回硖石坞,即今菜园乡石门水库附近。宋朝建立后,公元967年,将硖石县城又迁往至今硖石,这就《宋会要辑稿·方域·五之三九》载:“陕州硖石县,乾德五年移至石壕镇,仍割河南永宁县之胡郭管隶焉。”宋代的石壕镇即今硖石。石壕镇和鸭桥极近,几乎就在一地,石壕稍偏东,鸭桥稍偏西。相对于位于南崤道的硖石县,这里称为北硖石。宋熙宁六年(1073),废硖石县,改设石壕镇。当地老人还依稀记得民国时期这里有一个硖石寨,门上有题联,横批是“硖石旧县”。崤水流经硖石,在城外附近崤水两岸曾出土过唐宋文物,石料场和采石场附近也发掘过唐宗墓群,硖石北面的三嘴寨等处为北宋晚期石壕尉李彦与金兵对垒处,《宋史·卷四百八十八》载,李彦仙为石壕尉时“坚守三嘴,民争依之”,后来因寡不敌众,于城破之日投河而死……
简而言之,硖石也分南北,宋朝以前硖石多指南硖石,处在南崤道;宋朝以后,硖石多指北硖石,在北崤道上。南北两道都存在过硖石驿。
南道的硖石驿史书上有大量记载。学者王文楚先生考证,崤山南道的硖石驿在唐代随县治的迁徙而迁移,唐初在今菜园乡南县村东石门,贞观八年移到今菜园乡南县村,贞观十四年又迁回今菜园乡南县村东石门;西北大学的李建超教授和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久昌先生考证,崤山南道的硖石驿就在今陕州区菜园乡石门,西距甘棠驿50里。
(石壕村 资料图)
至于崤山北道的硖石驿,学者王文楚在其所著的《唐代两京驿路考》中说:宋乾德五年,硖石县自南向北迁治石壕镇,至熙宁六年省县,仍名石壕镇。《嘉庆重修一统志·陕州·关隘》:“石壕镇,在州东南七十里。唐杜甫有《石壕吏》诗”。此地在宋代曾为硖石县治,故明清在此设驿,称为硖石驿,民国《陕县志·交通》:“硖石驿,东七十里。”所记方位道里,与《嘉庆一统志》记载石壕镇同,故石壕镇即今陕县东南的硖石镇。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经过详实的考证,今硖石驿就是宋代的石壕镇。唐代地方县下一般只设乡、里、村等建置,县下大量设镇是宋代才开始出现的。石壕的情况也正是这样。杜甫“暮投石壕村”,并不是当时“安史之乱”兵慌马乱情势所迫随便投宿了一个小村子,而是当时只能在这里投宿。先生所言的“今硖石驿”,就是李院长所说的今硖石乡。“今硖石驿”在民国的《陕县志》中有详实记载。
可惜的是,至今没有发现遗迹,只能推断大概的方位,就在今陕州区硖石乡硖石驿车站西面那座跨古崤水的大桥一带,但学者们一致认为,杜甫诗中的石壕村,就是宋代的石壕镇,明清时仍然叫石壕镇,并在此置驿,称为硖石驿,到了民国仍然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