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观鱼文言文原文,游天平山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06 03:14:11

本次要赏析的是《秋水》中的第八个寓言“濠梁观鱼”,也称“子非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说的是:“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走。庄子说:‘儵鱼游得多么从容,这是鱼的快乐呵。’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道理很充分呵。’庄子说:‘让我们顺着原来的话说。你刚才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那么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的快乐的。’(注:因为“安”有两个涵义:一是怎么,一是在哪里。)”
这个寓言通过对“人能否知鱼乐”问题的辩论揭示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学说和人生追求的不同,从而展示了庄子感受到“天人之乐”的“反其真”境界。这个故事非常精彩,但要真正准确地理解其内涵,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值得加以认真思考。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这个辩论中,谁是胜方?本人认为,从逻辑上讲,是惠子;但从人生的情趣和美学的观点看,则是庄子。为什么说从逻辑上讲胜方是惠子?因为惠子的逻辑是严密的,而且是一以贯之的,而庄子在辩论中三次采取了偷换概念的方法。第一次是利用汉语中“鱼”和“余(我)”的发音相同将人和鱼的不同类偷换为同一类的你和我的不同,用以反驳惠子的责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第二次是偷换惠子“知”的内容:惠子知道的是庄子说他知鱼之乐,而不是说他知道庄子知鱼之乐的原因;而庄子将其偷换为惠子已经知道庄子知鱼之乐的原因,认为惠子说“汝安知鱼之乐”是“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接下来,就用“安”字在古汉语中既可指“怎么”也可指“在哪里”偷换为惠子是问“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所以用“我知之濠上也”来回答惠子的责问。为什么说从人生的情趣和美学的观点看胜方是庄子?因为庄子对物我关系的理解达到了“万物一体”、万物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由自己的乐观推己及人及物,能体会到鱼的快乐。这种境界显然是高于惠子的,因为惠子坚持的只是一种机械的逻辑:人不是鱼,所以不可能了解鱼。如果将这样的逻辑贯彻到底,人不是鱼,不能了解鱼,那同理,人就无法了解万物,包括他人:你不是我,你怎么能理解我?这就意味着世界就完全成了一个互不相通也互不可知的死寂世界。同时,惠子的论述中还存在一个悖论,即我知道我无法知道的东西。因为他断言,庄子不是鱼,是无法知道鱼的快乐的,即庄子知鱼之乐是无法知道的,但他又作了这个断言,所以就形成了“我知道我无法知道的东西”的悖论。其实,真正的不可知论者是只能沉默的,因为你既然认为一切都不可知,那你还能说什么呢?本人认为,这个故事的寓意是非常深刻的,它说明了逻辑和美学的不同视角和作用。人生不能只有逻辑,还需要美学的情趣,还需要哲学的睿智。如果只有逻辑,那人生会显得何等单调和苍白,何况有时绝对的逻辑推理还会将人引入死胡同。这个故事也可用来说明科学和人文的关系,两者都需要,不可或缺,而且应当互补,不可偏废。关于这个故事,苏东坡有一首《观鱼台》的诗:“欲将同异较锱铢,肝胆犹能楚越如。如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值得好好体会。由此可见,庄子的学说是高于惠子的,庄子的人生境界也是高于惠子的,因为庄子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反其真”境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