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天气,变得太太太快了。前一天还晴空万里、阳光正好,第二天就倾盆大雨、到处湿哒哒的。
雨水一多,人们讨厌的湿气,也就悄悄找上门来了——
炎炎夏日,湿从哪里来?
我们常说,“湿气不除,全身受苦”。但是,炎炎夏日,这湿气到底从哪来?
其实,我们常说的湿可以分成两种,内湿和外湿。
外湿主要是指环境中的湿气,最近各地下的暴雨,或者是其他潮湿的环境,都会让人体受到湿气侵扰。
内湿主要是指体内的湿气,以饮食不当导致脾胃失调而产生的湿气最为常见。
因为脾主运化,如果脾的功能减退,不能把水谷精微分散到全身,就会聚集于体内变成水湿。
夏天很多人喜欢的煎炸、烧烤食物,一般比较油腻且不易消化,经常食用容易生湿热,增加脾胃负担,还加重人体内的湿气。
除此之外,人们喜欢的冰凉食物,包括了啤酒、冷饮等,经常饮用,也会损伤阳气,伤及脾胃,助长湿邪。
湿气来袭,如何应对?
湿重者多见两类,一是寒湿,寒邪与湿邪兼夹;二是湿热,热邪与湿邪兼夹。
01寒湿,这样吃
寒湿患者表现为舌质淡,舌苔白;怕冷,吃凉食、受凉后,容易腹胀、拉肚子;胃口不好,口淡,不想喝水;容易疲倦,严重的可出现水肿,如手脚肿、眼泡肿。
这类人平素多喜欢吃凉食,如喝冰饮、吃雪糕等。可以在煲汤、炒菜时,适宜加入温性的姜片、花椒、陈皮,能起到苦温燥湿的作用。
推荐菜谱:太子参茯苓陈皮排骨汤
材料:猪排骨300克、太子参30克、茯苓15克、陈皮1瓣、生姜3片、食盐适量。
做法:猪排骨斩段,焯水洗净备用。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加入所有材料,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煲1.5小时,调味即可。
02热湿,这样吃
热湿患者表现为口苦、口干,舌苔厚、黄,困倦乏力,老觉得睡不醒,咽部分泌物较多,大便不通畅、黏腻,精神烦躁。
这类人平素多喜欢吃煎炸、烧烤等食品。可用偏凉性的土茯苓、薏仁等煲汤,湿热并重甚或热重于湿的,可用偏寒性的绵茵陈、蒲公英、鸡骨草等。
推荐菜谱:薏仁白扁豆鸡脚汤
食材:鸡爪8只、薏米60克、白扁豆100克、姜适量、胡椒粉适量、料酒适量。
做法:将白扁豆和薏米提前泡发,鸡爪用凉水浸泡去血水。锅中加适量水,放入泡发好的白豆和薏米等材料,炖至鸡爪熟烂,白豆和薏米变软熟透,加入适量盐、胡椒调味。
当然,如果实在分不清寒热,可以选择性味比较平和的祛湿药材煲汤、煮粥,如芡实、白茯苓、扁豆、淮山。
推荐菜谱:四神粟子糖水
材料:茯苓、淮山、莲子和芡实各20克、粟子肉15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所有材料洗干净放入锅里,倒入清水,用小火煮30分中,再加入冰糖,继续用小火煮10分钟即可。
以上配图均来源于壹图网。
(养生每日推送)